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9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4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利用iAWBM的模拟数据,分析了全球降水中平均δ~(18)O、δ~(18)O季节差、降水量效应和温度效应的空间分布以及全球大气水线(MWL),模拟结果与GNIP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iAWBM的模拟很好地再现了全球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纬度效应、大陆效应和高度效应;模拟的δ~(18)O季节差的空间分布与实际分布基本对应,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δ~(18)O的季节差主要表现为负值,而在高纬度大陆地区主要表现为正值;模拟的δ~(18)O的降水量效应主要出现在中低纬度的海洋和季风区,温度效应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这与实测结果吻合;模拟的全球MWL为δ~2H=7.93δ~(18)O+10.19,该方程的斜率和截距均与实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42.
澧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澧水入湖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澧水入湖沉积物重金属Cd含量较高,超出土壤背景值3.5~15.6倍,超标率达100%.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处于中度污染水平,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为:CdCuNiMnZnCoPbCrV.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Cd的生态风险指数RI值在84.3~230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生态风险.重金属生态风险排序为:CdCuNiPbCoCrVMnZn,且沉积物重金属Cd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的贡献率最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Mn、V、Pb、Cr、Cu、Co、Zn、Ni、Cd等均没有显著的非致癌风险,儿童致癌风险比成人大1.3~5.6倍,其中,重金属Cr、Co可对儿童和成人构成潜在致癌风险.重金属Cd、Pb、Zn可能主要来自于工矿排放等人为带入,而V、Cr、Mn、Co、Ni、Cu等重金属可能主要来自流域基岩的自然风化、侵蚀等地表作用.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应主要针对Cd、Cr、Pb、Zn等重金属污染而进行.  相似文献   
143.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及空间收敛模型,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态势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中等,各粮食主产区效率差异明显,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其中劳动力投入冗余度最高;(2)时间维度上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整体内部差异呈扩大趋势,但逐步趋于稳定,各粮食主产区内部差异演变具有较大分异性;(3)空间维度上看,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境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在科技水平、农户收入水平、灌溉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以1.01%的速度条件收敛,但各粮食主产区收敛态势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建立粮食主产区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以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44.
近年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驱动因子研究相对缺乏的现实,采取数学计量的方法探讨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力,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旅游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相关分析,为湖南省未来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5.
青藏高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藏高原87个地面气象台站41年(1960~2000年)的月降水资料,并在Arcgis 9.0中通过Kriging插值方法对少数站点的缺测值进行了插补,用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高原四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区域上的差异。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完整性,对高原年降水也做了相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冬春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雅鲁藏布江下游、春季高原东北部为降水减少区,高原其他区域均表现为增加;夏秋两季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高原中部和川西降水减少,高原南部和北部降水表现为增加;秋季高原中部、南部降水增加,川西降水减少。(2)高原年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区域上高原南部大致以东经102度为界,该线以东降水减少,以西降水增加,且降水增加区域表现出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特征。高原中部、北部的年降水基本保持不变或微弱增加。  相似文献   
146.
以三峡库区重庆开县消落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原理,在实地考察、历史资料考证和2007年遥感影像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引入相对风险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风险单元,并选取5种生境类型、5类风险源和3种生态受体,以此计算该地区不同风险小区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风险值,并依据生态风险值的高低划分为4级.研究结果表明,在消落区内,风险等级随着土地出露水面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大,在海拔达到170m以上的消落区生态系统受到的伤害更大.作物种植等风险源对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等生态受体的作用是生态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其中,生物物种受到的风险最大,其次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7.
水沙过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群发致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群发致灾频繁,给当地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水沙过程与东方田鼠栖息繁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深层因子,探讨了东方田鼠种群数量消长及群发致灾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周而复始的江湖水沙交换过程,一方面导致了洞庭湖泥沙淤积循环,促使着洲滩发育、扩展,为东方田鼠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支撑着湖泊水位的涨落交替循环,进而形成了东方田鼠被迫外迁和主动内迁的循环。正是这两种循环关系的不断交织,导致了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及群发致害行为的延续,显然,东方田鼠群发致害行为是泥沙淤积循环、洲滩扩展、种群数量积累和水位涨落等因素长期积累或放大过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泥沙淤积是基础,水位涨落交替是动力。  相似文献   
148.
鉴于当前我国虚拟水经济影响研究方面尚较少触及的现实,该研究用虚拟水战略的视角,通过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来探究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问题。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北方多、南方少”特点,其中,高值区由展布在北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组成;而主低值区则分布在我国东南和西南沿海一带。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北、西、南三面高,中东部低的宏观态势。其中,高优势度区域呈向东开口的喇叭型结构分布于我国的沿边省份,低优势度区域集中连片地分布在我国地理版图中东部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最后,构建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优化调整的依据,将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农业生产划分为布局合理型、布局过密型和布局过疏型三类,分别给出了其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9.
选取湘西里耶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对旅游开发中实施古镇保护的主体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旅游主体系统中多成分的保护行为微观层面变化特点和行为偏好,提出在不同旅游开发阶段应重点考虑的策略,即充分考虑系统组成结构的变化和差异,强调不同阶段重点考虑主体保护行为影响的强度差异,并确立分阶段的、动态开发古镇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0.
认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格局优化的内在依据。以长沙都市区为实证区,以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源,选取2000、2009、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土地主体功能的差异构建“三生”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样带分析等方法,探究长沙市“三生”功能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长沙都市区整体的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强化,但生态功能有所减弱;(2)长沙都市区内部“三生”功能强弱亦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空间重组,“三生” 功能的均衡性提高;(3)长沙都市区“三生”综合功能水平持续提升,高水平区域逐渐向城市中心集聚,呈现单核集聚→单核集聚-多核分散→网络均衡化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但“三生”功能空间单元变化模式各异;(4)应从“三生”功能用地结构的“质”与“量”两方面对长沙都市区空间格局进行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