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21.
2010年12月、2011年2月和4月,分别对海南澄迈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1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4门36属。运用改进的Levins公式和Petraitis指数,分析澄迈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种间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澄迈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23~0.86,生态位较宽的有斜纹藻,菱形海线藻和舟形藻,生态位宽度大于0.7,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得出同一种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月份不同水层差异较大,各月份优势种的优势度与其生态位宽度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22.
在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体中Cu的含量和形态以及主要营养盐水平及形式进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水体中Cu的总浓度、总溶解态Cu、颗粒态Cu以及游离态Cu与水体中主要营养盐及其主要赋存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水体中Cu的总浓度和各营养盐之间存在着对数分布的函数关系,其相关性N>Si>P,水体中游离态Cu与养分的相关性顺序为:NO2->SiO32->PO43->NO3->NH4+。通过计算得到研究水域中的N Si原子比为0 78,接近浮游生物体内的比值,说明水体中Cu的分布与N,Si养分的再生循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23.
硅胶与大孔吸附树脂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被广泛用作吸附材料。本文比较两种吸附材料对藏红T染料的最佳吸附条件及动力学、等温线参数的区别。结果表明:硅胶的最佳吸附条件是m=200 mg、T=25℃、pH=5.5、t=30 min,对C0=100 mg/L藏红T染料的去除率与吸附容量达到61.42%、4.61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模型;大孔吸附树脂的最佳吸附条件是m=50 mg、T=30℃、pH=8.0、t=90 min,对C0=3000 mg/L的藏红T染料的去除率与吸附容量达到46.65%、419.81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除此之外,溶液中存在无机盐,如K3PO4·3H2O、K2HPO4、CaCl2可以促进硅胶与大孔吸附树脂对藏红T染料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24.
海洋塑料污染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微/纳塑料成为关注的重点。纳塑料与微塑料相比,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环境丰度更高,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毒性更强。因此,纳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成为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关于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纳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了纳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分析了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并展望了海洋纳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海洋纳塑料的生态风险及有效应对海洋纳塑料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25.
物种敏感度分析(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作为被广泛接受的生态毒性评价方法,近年来被用于理解和推导微塑料的环境安全阈值。由于缺乏统一的毒理测试标准,加上微塑料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以及微塑料污染的积累性,微塑料的生态毒性难以被准确评估。基于上述挑战,本文提出引入半定量体系评价毒理学数据以及构建分类数据子集的方法,来提高SSD技术在预测微塑料环境安全阈值中的准确性,可为未来评估微塑料的生态毒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26.
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发展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探测技术、获取海洋大气边界层内主要污染成分及关键气象参数的高精度垂直探测信息,对于提高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污染来源、化学机制和传输过程认识、提高沿海地区大气环境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总结了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我国在近海海洋大气探测设备研发、关键技术发展和近海大气污染形成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当前我国已发展了包括海洋大气廓线激光雷达、湍流交换测量、海气通量观测、海洋气溶胶探测设备等一系列近海海洋边界层探测技术,解决了沿海海洋地区恶劣环境条件造成的技术瓶颈,并基于这些探测设备与技术开展了大量近海海洋大气污染研究。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地区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与能力,对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有积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27.
大亚湾核电站对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亚湾核电站运行前后的环境与浮游植物相关资料,对其环境变迁与生物响应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发现,核电站运行后,大鹏澳区域平均水温上升约0.4℃;核电站邻近水域无机氮的含量逐年增加,活性磷酸盐与硅酸盐的含量在经历一个时滞后逐年减少,至2000年又恢复了平衡;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数量通常是春、夏季较高,秋、冬较低。核电站运行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明显变化,首先是种类数量显著减少,其次是秋末至冬初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就种群组成而言,甲藻与暖水性种类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同时网采型浮游植物数量明显减少,但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大,间接地反映了群落组成的小型化趋向。  相似文献   
228.
类立克次体的感染可以引起海洋贝类病害的发生,并且有时会导致贝类的大规模死亡,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海洋贝类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从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的分类地位、宿主种类及地理分布、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及其包涵体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传播途径、检测与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提出对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展望了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9.
西沙永兴岛环境质量状况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8月对西沙永兴岛的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声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等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永兴岛目前环境质量良好,珊瑚物种丰富,覆盖率较高;但是同时也发现了该岛存在三大环境问题:珊瑚存在较明显的退化趋势,岛上垃圾无序堆放,以及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最后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30.
春季角毛藻对N/P值响应的FRD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运用FRD判别法,探讨了角毛藻(Chaetocerossp.)生长对N/P值的响应过程。通过大亚湾春季现场观测的角毛藻细胞数量与DIN/PO4比值关系分析,构建关系曲线的完全样本进行泛函回归分割(FRD)判别。FRD判别表明,角毛藻是以3种不同的生长状况响应N/P值变化,即在N/P<15.79(±1.41)时,角毛藻数量随N/P值增大处于缓慢生长状况;在N/P=15.79(±1.41)~59.90(±4.28)之间时,角毛藻数量则随N/P值增大而迅速增长;而当N/P>59.90(±4 28)时,角毛藻数量达到最大生长值,并处于上下涨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