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53篇
基础理论   277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环境中合成麝香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麝香广泛分布于环境中,难降解,易生物富集,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均呈现一定的生物毒性.综述了合成麝香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和分布特点,以及在水生生物和人体中的生物富集作用,并对合成麝香污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62.
唐小玲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0):1592-1599
采用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化预处理和GC/MS分析技术,于2002~2003年对广州市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广州市TSP样品中有机物的种类共分为9大类:烷烃、多环芳烃、酯类、正烷醇、酚类、酸类、甾类、二萜类、糖类化合物.在总定性有机化合物中,酸类(24.65%~40.38%)化合物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为糖类(15.57%~36.18%).全年样品中最丰富的脂肪酸为正十六酸、正十八酸,高碳数脂肪酸(>C20)含量最高的酸是正二十四酸.广州市二元羧酸的浓度以冬季最高,气象条件(风向、雨水和逆温)是影响二元羧酸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利用分子标志物可以讨论源解析和源贡献,化石燃料对有机质的贡献率最高(平均值为64.28%),其次为植物蜡脂质 (平均值为10.99%)和生物质燃烧(平均值为8.58%).  相似文献   
863.
以猛禽红隼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和肝脏中6种代表性卤代有机污染物(OHPs)进行了检测分析.红隼肌肉和肝脏中总OHPs的含量分别为489—134000 ng·g~(-1)和186—135000 ng·g~(-1)(脂重).肝脏中6类OHPs的整体组成模式与肌肉类似,为滴滴涕(DDT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s)、德克隆(DP)和十溴二苯乙烷(DBDPE).通过组织分配系数(TDR)考察了OHPs在红隼体内的组织分配特征,发现PBDEs、DDTs和HBCDs倾向于在红隼的肌肉中富集而DP优先在肝脏中富集;PCBs和DBDPE在肌肉和肝脏之间则没有表现出分配的倾向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OHPs在红隼体内的富集和再分配是否达到平衡有关,并且不同污染物的组织分配特征差异化程度要显著于点源高暴露地区的野生鸟类,暗示在进行有关组织分配研究结果的比较时,有必要对研究区域的类型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64.
采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测定了12个上海市政污水处理厂外排污泥中的8种常见有机磷酸酯(OPs)的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所有污泥样品中检出多种OPs分布,OPs总含量范围为138—778 ng·g~(-1).主要污染物为三(1-氯-2-丙基)磷酸酯、三苯基磷酸酯、三-(2-氯乙基)磷酸酯(TCEP),浓度范围分别为LOD—206 ng·g~(-1)、8.82—52.9 ng·g~(-1)和7.12—65.7 ng·g~(-1).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OPs重要释放来源.因其显著毒性效应和持久性,TCEP被欧美等国禁用,但本研究污泥中广泛检出且含量水平较高(7.12—65.7 ng·g~(-1)),结果折射其高历史残留或持续使用.  相似文献   
865.
通过对清远市电子垃圾拆解区11户居民室内积尘和室内空气颗粒物中PBDEs和PBB153赋存量和赋存特征的分析,以及利用环境保护部近年编著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中的暴露参数对该地区的人群暴露量和暴露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居民室内积尘中PBDEs的含量为646—7862 ng·g~(-1),室内空气颗粒物中含量为477—1579 pg·m-3; PBDEs及其各单体以及PBB153在室内积尘和室内空气颗粒物中的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629—0.895,P0.05),其主要来源可能是室外输送;男性成人、女性成人和儿童(9—12岁)对室内环境介质中PBDEs的总暴露量分别为2507±2099、2831±2400、8455±7382 pg·kg~(-1)·d~(-1)bw.对不同暴露途径而言,所有暴露人群经口摄入积尘中上述化合物的日均暴露量占总日均暴露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经呼吸暴露,经皮肤暴露相对较低.对于不同暴露人群而言,儿童经皮肤暴露摄入上述化合物的比例相对最高,而男性成人经呼吸摄入上述化合物的比例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866.
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质化合物及脂质代谢谱的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脂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脂质组学及多组学联用技术在环境胁迫耐受性及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67.
广州东进扩张下的萝岗区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区1979年MSS1、990年LandsatTM、2000年LandsatETM以及2006年Aster 4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手段,结合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萝岗区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未利用土地、园地及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与城镇用地面积显著增加。1979—2006年期间,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2000年前景观的连接度下降,破碎程度增加,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化,景观结构组成的复杂性也趋于增加。2000年后各指数呈现了逆转的趋势,表明萝岗区为建设成为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在后期的城市化进程中特别重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  相似文献   
868.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广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提取了广州市老八区(以2000年行政区划为准)1978—2005年四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面积,结合景观指数,从建设用地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时空扩张模式几个方面探讨了1978—2005年间三个不同阶段的城市扩张规律。结果表明:(1)广州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在1978—2005年期间,总面积增加了47158.94,其中1978—1990、1990—2000、2000—2005三个时期的建设用地年扩张速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395.42hm2·a-1、1699.92hm2·a-1、2682.93hm2·a-1。(2)三种扩展类型中,蔓延式扩张是广州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类型,各时期所占扩展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1.2%、60.5%、47.7%,呈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的是填充式扩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分别为:9.3%、31.7%、46.4%;跳跃式扩张仅在第一时段较高为19.7%,而后两个时段较低,分别为7.8%和5.9%。通过研究为城市模式研究提供了详细且准确的数据,为寻求优良扩张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69.
采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进行降解研究,并在基础上考察了催化剂量,溶液pH和溶液初始浓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且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来描述DMP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表明DMP的光催化降解符合假一级动力学。系统研究了光催化降解DMP过程中不同活性物种对光催化反应速率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在TiO2光催化降解DMP的过程中,?OH为主要的活性物种,其对DMP的降解速率贡献高于94%,而其它活性物种(ecb-,hvb+,O2?-和H2O2)对光催化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870.
渤海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渤海湾西海岸潮间带、近海和主要河流采集了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BC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渤海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65±0.42)mg·g^-1,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为16.8%±7.5%,均高于我国其它海岸带;(2)潮间带沉积物中BC的质量分数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区差异(以天津港码头为界),北区(0.92mg·g^-1)比南区(0.22mg·g^-1)平均高4倍以上;近海和河流样品BC的质量分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北高南低"趋势,表明BC在海岸带运移扩散的继承性,河流输入可能是主要途径;(3)潮间带沉积物粒度表现为"北区细"(以粘土质粉砂主)而"南区粗"(以砂为主),反映两个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不同,是造成BC质量分数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