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7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590篇
安全科学   75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1457篇
基础理论   193篇
污染及防治   144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90篇
灾害及防治   24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利用 1988年和 1997年的TM影像数据 (覆盖范围主要包括扎鲁特旗行政辖区的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倾斜冲积平原区的 2 0个苏木 ) ,通过计算扎鲁特旗 1988年至 1997年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分析了该区域近 10a来土地利用 /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 ,并进而探究了导致该变化发生的自然、人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在 1988年至 1997年间 ,该区域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 ,耕地大面积增加 ,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探其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造成 ,而包括气候波动在内的自然条件只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982.
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及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彭州栽植5、10、17、22、26a的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及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柳杉林分的碳蓄积量与林下土壤有机碳积累量随柳杉林龄的增长而增加,5、10、17、22、26a生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分别是19.8、67.5、85.8、162、275t(C)hm-2,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10、17、22、26年分别为14.7、18.4、25.3、37.1、41.4gkg-1,比农地分别增加了18.5%、48.4%、104%、199%、234%,土壤全N含量分别为1.22、1.31、1.64、2.03、2.12gkg-1,比农地分别增加了7.02%、14.91%、43.86%、78.07%、85.96%,土壤容重分别为1.48、1.42、1.36、1.31、1.28gcm-3,比农地分别降低了3.90%、7.79%、11.7%、14.9%、16.9%,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也都显著增高,说明栽植柳杉后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步提高,土壤孔隙状况也逐渐好转,从而增加了土壤保水抗旱能力.5、10、17、22、26a生的柳杉林地土壤蓄水量分别为341、391、412、462、493thm-2,比农地分别增加了14.8%、31.6%、38.7%、55.6%、66.0%.这些结果显示,人工柳杉林具有庞大的碳库,可缓解大气CO2上升,而且可促进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83.
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植被覆盖类型以退化草地和草地为主,二者占流域总面积的53.30%;地面覆盖程度较高的森林、疏林仅占流域总面积的9.83%,流域植被覆盖程度较低。(2)受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退化草地、稀疏灌丛、郁闭灌丛和疏林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对地面覆盖程度最低的退化草地除集中分布于流域北部外,主要零散分布于流域中、南部,其斑块形状复杂多样,数量最多,应成为流域植被恢复的重点。(3)各植被覆盖类型的斑快数量组成以小斑块所占比例最大,最小斑块比率均在50.0%以上;森林的斑块面积多样性最大,草地的斑块面积多样性最小。  相似文献   
984.
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管理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概念以及类型的基础上,总结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管理的进展。文章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理以及善后处理等方面来研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管理,并详细阐述了预防、应急处理、善后处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在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85.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在总结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2001~2005年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定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5a来,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逐年提高,但尚未达到健康的理想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各要素中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为优势要素,活力和组织结构是胁迫城市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86.
HYDRUS-1D模型对河套灌区不同灌施情景下氮素迁移的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河套灌区五原建丰的典型土壤,应用HYDBUS-1D 模型对不同灌溉强度、不同表施浓度以及将表施改为灌施3类情景下土壤氮元素的迁移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了灌溉和施肥对河套灌区典型区域土壤氮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强度小于0.10 cm·h-1时,铵态氮与硝态氨累积流出通量变化极为缓慢;强度大于 0.14 cm·h-1时,累积流出通量急剧攀升,表明氮元素大量向土层深层流失.铵态氮表施浓度的变化对氮素的迁移几乎没有影响.保持相同的施肥量,灌施情景对铵态氮迁移几乎无影响,但表施换为灌施后硝态氮下渗浓度增加47%,更易于向深层渗漏.  相似文献   
987.
秋浇对内蒙古农业灌区磷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农业灌区一年中水量最大的一次灌溉(秋浇)期间,灌、排水干渠和农田土壤中总磷(TP)、无机磷(IP)以及有机磷(OP)进行分析监测,考察了秋浇对灌区磷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秋浇使灌区土壤水分得到极大地补充,促进了土壤磷元素的溶解.由于灌溉引水中携带了大量泥沙,附着了较高含量的颗粒态磷(PP),并沉积在农田土壤中,使灌区土壤总磷含量略有升高,排水中总磷浓度降低.原有土壤中有机磷在碱性环境中与土壤中钙离子形成难溶性盐类,促进反应平衡向有机磷增加的方向进行,使灌区有机磷含量大幅增加.同时,在周期较长的淹灌期间,土壤潮湿的厌氧环境增强,促进了厌氧微生物对溶解态磷的吸收利用,将其转变成有机态磷,因而在灌区土壤和排水中有机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88.
边界元法在填埋场气体运移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军  解建波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141-2147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理论和边界元法原理,构建了填埋气运移边界元数值模型,进行填埋场内部填理气的运动规律研究;通过与理想条件下的解析解对比分析,检验了该边界元数值模型方法本身;进行了垂直抽气井设施的填埋场实例气体运动数值模拟,得到了填埋场内部填埋气体的压力分布情况,由此确定了集气井的影响范围.模型精度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与解析解的平均相对误差在3%以下,与实测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左右,具有较高的精度;抽气井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填埋场气体运移的模拟预测和现场分析,能够为填埋场释放气体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9.
大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Cd的迁移动力学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大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Cd的迁移特征及生物有效性,在大辽河水系采集了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Cd的总含量和可交换态含量,利用DGT方法和离心方法测定了沉积物孔隙水中Cd的浓度.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DIFS模型计算了沉积物中Cd从固相到液相释放的动力学参数Tc和解吸速率常数k-1.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d的总含量为0.16~4.86mg·kg-1,高于中国土壤和辽宁省土壤背景值.离心法测定的孔隙水中Cd的浓度为0.28~3.88ng·mL-1,而DGT测定的浓度为0.08~0.72ng·mL-1.DGT测定的浓度CDGT比离心方法测定的孔隙水浓度低,体现了平衡分配方法和动力学方法在预测生物有效性方面的差异.DIFS模拟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d的响应时间Tc和解吸速率常数k-1跨度非常大,分别为10.16~9.999×106s和0.01×106~558.16×106s-1,体现了沉积物中Cd在固/液相之间反应的动力学差异,此外,吸附态和液相之间的平衡分配系数Kd也是影响沉积物中Cd从固相到液相的再补给能力和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0.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道路网络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澜沧江流域道路工程的建设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辨析道路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谰沧江流域各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澜沧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及动态变化;以县域、市域为尺度.提取流域道路网络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道路的网络结构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谰沧江流域生态承载力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并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流域道路阿络中不同等级道路的组合结构变化明显,道路密度空间差异显著;县域尺度的回归分析表明,生态承载力与不同等级道路长度符合Gaussian模型、Reciprocal模型.与道路密度均能用ExponentiM Fit模型表示,生态承载力随道路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市域尺度上,生态承载力与道路密度的关系与县域尺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