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1049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80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严重的环境污染势必会带来对公民财产和人身的损害。为探寻我国城乡居民环境维权的具体方式,选择了一些地区对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资料及现场调查内容的汇总分析,发现:不同维权方式、不同的雏权群体、不同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类型、不同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认知度等情形下,会有不同环境维权方式;在环境维权中,公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公民理性维权需要政府与相关主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52.
UV-B辐射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大豆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和秸秆施用对大豆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20%使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30.31%,秸秆施用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14.51%,UV-B辐射增强+秸秆施用复合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影响.UV-B增强提高了施用秸秆的碳转化率.对照、UV-B增强、秸秆施用和UV-B增强+秸秆施用4种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34、0.563、0.451和0.513.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1.55、1.91、1.80和1.71.可见,UV-B辐射增强、秸秆施用和UV-B辐射增强+秸秆施用提高了大豆田土壤呼吸的Q10.  相似文献   
53.
南京冬季雾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获得了雾霾转换过程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个不同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粗、细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4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3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尺度谱分布为双峰或多峰型,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0.010μm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0.04~0.13μm和0.02~0.14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0.02~0.06μm.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0.060~0.090μm为界,小粒子减少,大粒子增多.雾霾演变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与均方根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雾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低、平均尺度最大.  相似文献   
54.
UV-B增强对稻田呼吸速率、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正华  凌慧  陈书涛  李琪  蒋静艳  牛传坡 《环境科学》2011,32(10):3018-3022
于水稻生长季进行室外盆栽试验,人工模拟UV-B辐射增强20%,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田生态系统的呼吸速率、CH4和N2O排放通量,研究UV-B辐射增强对稻田生态系统呼吸速率、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没有改变稻田呼吸速率、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对照相比,平均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55.
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小区域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粮食安全相关指标的变化呈一定阶段性,长时间序列的数学规律并不突出,不利于规划工作的展开。论文基于昆山市的研究,提出谱系聚类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聚类结果有效性的量化判定标准并对聚类法运用准则做了深入的探讨。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昆山的粮食安全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确实呈明显阶段性;与利用全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模型相比,运用谱系聚类的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都有明显优势;至2015年,昆山市粮食自给率将下降至6%,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降低至0.022 hm2。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比及讨论,文章认为,谱系聚类法运用于小区域粮食安全预测,方法可操作性强,结论科学性显著。  相似文献   
56.
赵巧华  邱辉 《环境科学》2010,31(11):2678-2683
基于2009年4月28日、5月4日、5月5日及5月6日在太湖梅梁湾的栈桥头、直湖港的河口区、太湖中心及胥口湾中心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及水下光场数据,计算了各测点的藻类光量子产额和P-I曲线,并分析了其空间差异的特征.太湖栈桥头的P-I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光抑制现象;在胥口湾中心和直湖港河口,P-I曲线呈现出弱的光抑制现象;而在太湖中心区域,P-I曲线只达到了光饱和状态,并未出现光抑制现象.单位叶绿素a的最大光量子产额的大小顺序为太湖中心区域、梅梁湾的栈桥头、直湖港的河口区及胥口湾的湖心区.  相似文献   
57.
环太湖不同性质河流水体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解不同性质河流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于2009年2月(枯水期)、2009年5月(平水期)、2009年8月(丰水期)对环太湖三类9条河流中不同形态磷的沿程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反应磷(SRP)质量浓度随枯、平、丰水期而呈降低趋势,可酶解磷(EHP)质量浓度随着枯、平、丰水期藻类生物量的升高而升高.受生活污水影响的河流水体中各形态磷的质量浓度都是最高的,但由于此类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水体自净能力很好,其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最小.受工业废水影响河流在与太湖交界处各形态磷的质量浓度最大,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也最大.入湖河流的EHP质量浓度多数情况下远远高于SRP质量浓度,EHP对太湖蓝藻的暴发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苏州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水平风场、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黑碳扩散条件;秸秆焚烧是秋季黑碳浓度增加的主要来源;降水是导致冬季黑碳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
南京秋冬季典型霾污染过程及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南京地区秋冬季的几次典型秋冬季霾污染过程,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探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霾污染过程的特征,特别是边界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秋收季节秸秆燃烧对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明显影响,局地空气污染指数飙高。南京及周边地区几次霾污染过程,均出现逆温层,贴地逆温、脱地逆温均影响霾的形成。5次霾污染过程中,均有观测时次混合层高度小于200 m,并且低混合层高度持续时间与API高值时间一致。总体上,混合层高度与API(AQI)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60.
常见卫星传感器在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蓝藻水华暴发频次和暴发范围的逐步增加。利用传统水质监测方法实现蓝藻水华的实时动态监测尚存困难,而遥感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和成本低等优势,于蓝藻水华动态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在介绍湖泊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几种常见卫星传感器在湖泊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了各种传感器和反演模型的优缺点,最后对目前湖泊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