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0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直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是鉴别其环境危害性和持久性的基本指标,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化学品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在生态毒理测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探讨试验方法、接种物来源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苯甲酸钠生物降解率的影响,2013—2015年间以广州地区2个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DTS、LD)为接种物来源,采用OECD 301系列试验方法(301B、301D和301F)进行了苯甲酸钠的快速生物降解性试验,共获得89个标准化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物来源、试验方法与接种物来源的交互效应对苯甲酸钠生物降解率影响不显著,但试验方法单一因素的影响显著。本研究表明,当受试物为易生物降解时,接种物来源、试验方法和接种物来源的交互效应对该受试物的生物降解率无显著的影响,但在同一条件下,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往往会导致最终生物降解率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2.
研究并探讨了蔬菜作物在施用耐氨固氮菌后的生长、生理反应及增产的效果和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耐氨固氮菌显著增加了蔬菜苗期生物量、叶面积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同时还增强了植株的根系活力,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耐氨固氮菌促进增产的作用不仅与其本身的固氮作用有关,还可能与其分泌出某些生长刺激物(或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33.
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处理印染废水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1株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进行代谢的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株AN29.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AN29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其特性为: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7℃,降解苯胺合适的起始pH值为6.5~8.0,可以利用苯胺的最高浓度为4 000mg/L,合适起始浓度为500~2 000mg/L.  相似文献   
34.
从处理油制气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可降解喹啉的菌Q10,经鉴定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该菌还可以降解4——甲基喹啉,本文着重研究了该菌在好氧条件下对4——甲基喹啉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4——甲基喹啉的降解;温度为30℃时降解较快;振荡速度对降解没有明显影响;在适当的细菌浓度和底物浓度水平上,4——甲基喹啉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实验也表明,菌Q10是一株喹啉衍生物广谱降解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生物过滤技术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恶臭污染是一项有效经济的环境友好技术,生物技术目前正成为一种处理各种废气的有效的选择.研究了生物过滤技术在不同恶臭环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生物过滤技术治理恶臭气体的原理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过滤设备在生活污水厂和垃圾压缩站具有理想的恶臭净化效果,但不能满足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净化需求,仍然需要工艺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36.
防污漆中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防污漆中的活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针对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但我国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综述了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发展现状,针对环境风险评估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害性评估和暴露评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危害性评估中,重点分析和比较了受试生物物种的选择原则、生态毒理数据的要求以及预测无效应浓度的推导方法和应用范围;在暴露评估中,系统阐述了活性物质在水环境中释放速率的计算及修正方法、环境浓度的预测模型、现有的暴露场景及其局限性等。本文以期为我国开展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7.
制革废水的厌氧氨氧化ABR脱氮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曾国驱  贾晓珊 《环境科学》2014,35(12):4618-4626
采用小试规模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研究制革废水的厌氧氨氧化脱氮.结果表明,ABR可作为实现厌氧氨氧化的良好反应器,厌氧氨氧化ABR反应器能有效和稳定地处理制革废水.当进水NH+4-N为25.0~76.2 mg·L-1、COD为131~237 mg·L-1,NH+4-N容积负荷为0.05~0.15 kg·(m3·d)-1时,出水NH+4-N为0.20~7.12 mg·L-1、COD为35.1~69.2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90.8%~99.6%和66.9%~74.7%.此外,厌氧氨氧化ABR反应器污泥在驯化和运行过程中形成了棕红色、棕黄色和红色的颗粒污泥.电镜扫描观察证实在厌氧氨氧化ABR反应器的4个隔室的颗粒污泥中均存在厌氧氨氧化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显示厌氧氨氧化菌在驯化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殖,厌氧氨氧化ABR反应器4个隔室的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所占比率分别由4%增加到9%、8%、12%和30%,呈现出前段隔室少、后段隔室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8.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杀菌、海洋防污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和长期排放,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了极大的风险.铜是海洋防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活性物质和杀菌灭藻剂中常用的稳定剂.因此,研究铜和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CuCl2、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一元、二元急性毒性,以毒性单位(TU)和混合毒性指数(MTI)评价混合物的作用类型.选取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模型与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IA)模型为参考并结合三维偏差响应面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与浓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CuCl2、MIT和BIT对大型溞的48 h-EC50分别为0.84、1.06和3.90 mg·L-1.CuCl2-MIT和CuCl2-BIT混合体系在等毒性比例下的毒性作用符合IA模型,当混合物中一种化合物进入低效应浓度区间,毒性作用相对IA 模型发生偏移.当混合物组分间毒性差异较大会导致某一组分处于无效应浓度而使混合物的作用模式符合CA模型.本研究可为探索铜与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联合暴露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从广东省西江流域三个饮用水源地采集三个样品,分别分析其中两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含量以及来源,从这两类污染物对水环境污染的角度初步判断饮用水源的安全性。首先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然后分别用GC.ECD和GC—MS测定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实验发现有机氯农药质量浓度在水相中为1.99ng·L^-1~ 4.76ng·L^-1,在颗粒相中为0.36ng·L^-1~0.68ng·L^-1;多环芳烃质量浓度在水相中为73.40ng·L^-1~865.89ng·L^-1,在颗粒相中为16.76ng·L^-1~19.31ng·L^-1。结果表明,六六六和滴滴涕质量浓度低于国标《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的规定,同时苯并[a]芘也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规定,而其它物质标准中均无规定。由此说明,就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这两类污染物在水中的含量来说,广东西江领域饮用水源是相对安全的。但是由于这两类污染物都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性,因此它们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0.
广东某农村塘坝饮用水污染的微生物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大肠杆菌为指示微生物,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肠杆菌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和BOX插入因子PCR(BOX-PCR)3种分子分型方法对广东省某典型农村塘坝饮用水污染来源进行了追踪研究,利用软件Quantity One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井水与其近处的池塘水存在大肠杆菌的克隆现象,两者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污染传播载体,或是浅层井水受到了池塘水的污染.3种方法的分型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PFGE、BOX-PCR、ERIC-PCR.其中, BOX-PCR最宜在水体污染的微生物溯源中应用.鉴于分离培养的溯源方法存在的缺陷,应加强与非培养微生物溯源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使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