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温汝俊  陈刚才  李剑 《四川环境》2012,31(6):143-146
论文针对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中对排污权法律属性认知模糊、进而阻碍了这一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从民事权利谱系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的价值追求两个方面剖析了排污权的法律属性。主要结论:排污权不等于环境容量使用权;排污权是基于行政许可的有限授权,这种许可不构成一种产权;排污指标是行政许可的随附义务,是对排污权的限制,而不是权利本身。  相似文献   
182.
在重庆地区利用苏马罐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对加油站及其周边空气中苯系物进行了初步监测。结果发现,几种苯系物均有检出,各监测点苯系物总体浓度介于0.34-11.33 mg/m3之间,其中苯浓度最高,各点浓度为0.07-3.57 mg/m3,二甲苯其次,苯乙烯最低。从不同监测点来看,卸油区和加油区苯系物浓度普遍较高,环境敏感点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3.
基于FY-3A/VIRR和TERRA/MODIS数据藏北干旱监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藏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的方法,以及验证FY-3A/VIRR数据在藏北地区干旱监测的可行性,论文基于2015年7月25日—8月4日FY-3A/VIRR和TERRA/MODIS数据,计算NDVI和EVI反演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利用实测20 cm土壤水分数据和气象站点累计降水量验证并对比了两种数据源、不同TVDI的遥感干旱监测的精度。结果表明:1)拟合干湿边时,噪点和拟合像元数影响TVDI监测的精度,去除噪点可提高干湿边拟合精度和干旱监测精度;2)MODIS-TVDIE(下标E表示EVI反演)、MODIS-TVDIN(下标N表示NDVI反演)、FY/VIRR-TVDIE、FY/VIRR-TVDIN与实测20 cm土壤水分数据和累计降水量的相关性检验都达到了0.05的水平,说明基于两种数据源采用TVDI的方法都能有效监测藏北地区干旱。其中,MODIS-TVDIE和FY/VIRR-TVDIE监测精度分别高于MODIS-TVDIN和FY/VIRR-TVDIN,表明TVDIE的监测精度优于TVDIN。MODIS-TVDI的监测精度高于FY/VIRR-TVDI,反映MODIS数据在藏北地区干旱监测精度优于FY/VIRR数据;3)基于MODIS-TVDIE和FY/VIRR-TVDIE划分的藏北地区干旱空间特征结果大体相同,说明FY/VIRR数据也可作为气象部门监测干旱的业务化产品,为藏北地区干旱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4.
配制模拟生活污水,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在连续曝气条件下进行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培养,研究完全好氧〖JP2〗模式下AGS的快速培养及其同步脱氮除碳特性。结果表明:污泥第7天即出现颗粒化,平均粒径032 mm,〖JP〗连续曝气SBR中NH3〖FK(W。*9〗〖CD*2〗〖FK)〗N、TN、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3%、774%、975%;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相较接种絮状污泥,与颗粒化相关的丝状菌属、动胶菌属丰度显著提高,HN-AD菌作为脱氮功能微生物,其物种多样性也得以丰富。  相似文献   
185.
186.
187.
利用重庆23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的高度场格点资料,运用EOF、REOF等方法,探讨重庆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多高温天气的2006年和少高温天气年7~8月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份,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和区域性差异,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多发带。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重庆高温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高温日数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重庆中西部、重庆东南部、重庆东北部。乌拉尔山至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浅;100 hPa 高空南亚高压偏东,500 hPa 高空副高偏北偏西,形成一种上高下高的叠加形势是重庆7~8月出现多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8.
刘骏  蒲蔚然 《四川环境》2004,23(4):34-36
从区域环境和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城市绿地系统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护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9.
环杭州湾地区近36年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LPJ模式,以1971—2006年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模式输入数据,模拟了环杭州湾地区植被NPP,并分析了近36年来研究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表明:①环杭州湾地区NPP 36年平均为552.10 gC/(m2.a),逐年变化呈上升趋势,速率为1.52 gC/(m2.a2);②研究区植被NPP 36年平均在494.23~617.23 gC/(m2.a)之间;东部沿海及距海较远地区值较大,且基本上呈经向分布;而中部地区值较小,且基本呈纬向分布;NPP年代空间分布与NPP近36年平均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③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NPP相对大值区在空间上增大,但是增幅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随着降水或CO2浓度的增大(减小),NPP有增大(减小)的趋势;随着温度或云量的增大(减小),NPP有减小(增大)的趋势;在1971—2006年间,对环杭州湾地区植被NPP起主要影响的因子为CO2浓度,其次为云量。  相似文献   
190.
油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产品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已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根据油污染地下水的特点,采用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地下水效果显著,水中COD去除率可达95%,油类去除率也达90%以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地下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