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解决压缩机组一级进气缓冲罐连接螺栓断裂及管嘴失效问题.方法 针对压缩机机械结构和生产工况,通过气流脉动、机械振动测试分析,并结合仿真分析,提出气流脉动抑制措施和机械振动控制措施.分析得出一级进气缓冲罐连接螺栓断裂及管嘴失效的主要原因.结果 压缩机组中体支撑结构刚度不够,缸内交变气流力作用引起进气缓冲罐和气缸水平方向振动.原机组气流脉动控制设计不合适,导致一级进气缓冲罐内脉动不平衡力偏大.结论 提出了基于气流脉动控制和机械振动控制的整改方案,并进行了初步实施,实现了管嘴法兰螺栓受力状态的优化,降低了振动强度,达到了治理目的.  相似文献   
82.
针对污水反硝化处理过程中N_2O释放不明确的问题,在序批式反应器中探究了不同电子受体及初始碳源浓度对N_2O的释放影响并探究相应机理。结果表明以乙醇为电子供体时,NO_3~--N作为电子受体能够减少N_2O的释放,N_2O的最大释放量仅为0.061 mg/L,是NO_2~--N为电子受体的0.1倍。N_2O为电子受体能够抑制N_2O的还原酶活性。当乙醇的初始浓度由50 mg/L增加至150 mg/L时,反应过程中未出现NO_2~--N的积累,但反硝化过程得到强化,NO_3~--N的浓度由40 mg/L下降至15 mg/L,N_2O的释放量由0.61 mg/L下降至0.32 mg/L。机理研究表明乙醇浓度提高减少N_2O释放的主要原因在于强化反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83.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乡镇污水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否适用于处理乡镇污水,采用该技术对处理规模为400 m3/d的乡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考察了污泥颗粒化过程、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接种絮状污泥与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以进料负荷的交替变化作为调控措施,反应器启动后第13天污泥出现颗粒化,颗粒污泥平均粒径0.499 mm;启动第40天污泥完全颗粒化,颗粒污泥平均粒径1.336 mm.完全颗粒化后SBR反应器内ρ(MLSS)稳定在8~12 g/L,SVI维持在25~40 mL/g,出水ρ(CODCr)、ρ(NH3-N)、ρ(TN)始终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接种絮状污泥,好氧颗粒污泥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减少,反硝化功能菌和聚磷菌丰度显著增加;在好氧颗粒污泥中,Nitrosomonas(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pira(硝化螺旋菌属)是主要的硝化功能菌;Dechloromonas、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3(梭菌属)是主要的反硝化细菌;Aeromonas(气单胞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3(梭菌属)是主要的聚磷菌;Uncultured Xanthomonadaceae、Comamonas(丛毛单胞菌属)、Zoogloea(动胶菌属)是降解有机物的主要菌种,其中Comamonas(丛毛单胞菌属)、Zoogloea(动胶菌属)也是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关键菌株.   相似文献   
84.
为保障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提高环保部门的环境预警和应急科学处置能力,根据“平战结合”的平台建设思路,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SOA)可扩展的架构、Webservice数据服务调用模式和模块化功能的平台构建技术,集成了地方环保业务系统的成果,设计和实施了一个体系、一张网、一张图、一张表、一个流程的“五个一”平台工程,研发了集污染源风险识别、环境预警监控、模拟预测、应急评估处置和信息发布5项功能为一体的三峡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并在重庆市环保部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应用. 平台研究成果可支撑应急管理和日常管理,并在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中得到业务应用验证和应用,环境应急响应时间从1~2 h缩短至10~20 min,应急处置时间从原来的1~2 d缩短至1~2 h,显著提高了三峡库区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和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85.
为查明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状况,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水质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水质整体良好,铁、锰、浑浊度、亚硝酸盐氮及总磷出现超标;化学非致癌物对周边各类人群不会构成明显危害,但致癌物六价铬、砷污染存在威胁.建议开展地下水溶质模拟,合理布设监测井,增加监测指标及监测频次,防范渗滤液污染.  相似文献   
86.
利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1998年-2010年水质监测数据,以1998年-2003年代表蓄水前,2004年-2010年代表蓄水后,对比分析蓄水前后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判断其变化趋势的显著性。分析可知,蓄水后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指标的平均浓度要低于蓄水前,氨氮、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幅度大于蓄水前,总磷浓度变化幅度小于蓄水前;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内的断面,污染物浓度多数呈下降趋势,但只有晒网坝和培石断面的氨氮指标浓度下降趋势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7.
排污权交易定价下的COD和氨氮削减成本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测算了工业废水COD和氨氮削减成本并进行了分析。总成本中折旧费和日常运行费各占35%和65%;COD和氨氮削减成本为1 287元/t~29 035元/t和2 433元/t~46 560元/t,加权均值为4 936元/t和17 755元/t,二者之比为3.60∶1,90%置信区间为(4 647,8 514)和(13 989,24 617);70%和63.2%的企业以6 837元/t和20 083元/t以内的成本削减了73.7%的COD和42.1%的氨氮。不同企业和行业COD和氨氮削减成本差异明显,以概率分布确定综合成本用于排污权交易定价可能更合理。  相似文献   
88.
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剖析其构成及技术应用现状,对比国际先进监测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特点,并结合国内外分析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技术发展方向:一是常规监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二是加强重金属形态分析能力,建立ICP-MS监测方法标准;三是强化有机监测仪器、标准品和耗材研发力度,提高LC-MS、GC-MS利用率;四是建立生物监测标准方法群.  相似文献   
89.
浅析重庆市酸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定义及其判别方法,介绍了目前酸雨判别标准上存在的争议。通过汇总统计20062010年5年重庆市酸雨监测数据,以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两个指标,分析得出这5年重庆市酸雨污染的空间分布;以2010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为时间样本,以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两个指标,分析得出重庆市酸雨污染的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90.
重庆市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在线测量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CE-318)测定了重庆市城区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的太阳直接辐射量,反演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城区上空大气AOD随波长增加而减小,Angstrom波长指数α=1.13±0.08,大气混浊指数β=0.57±0.14.受人为源排放的影响,空气较为混浊,且上空主要分布着城市-工业型气溶胶.AOD日变幅随波长增加而减小,且AOD在短波段变化比长波段变化更为明显.重庆市城区上空AOD(λ=500 nm)日变化大致分为5种类型:平缓型、上升型、下降型、凸型和凹型,其中,平缓型出现频率最低,凸型和上升型是主要变化类型.四季中AOD日变化特征在夏秋季较一致,冬春季较一致.AOD(λ=500 nm)全年主要呈现"V"字形特征,年均值为1.25±0.29,最低值出现在夏季,最高值出现在冬季;α全年变化范围在0.90~1.23,同AOD整体上呈负相关趋势,最低值出现在春季,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且四季α值较大,表征气溶胶主控模态为细粒子,受人为源的排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