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27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74.
中和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1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碳中和的目的、本质和进展分析入手,提出了在实现碳中和问题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5.
76.
对不锈钢管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采用中和、絮凝方法进行处理。出水可以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新建一级标准。利用该工艺处理废水的特点是工艺简单、投资省、占地小、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77.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2012—2019年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计算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结合地理探测器对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山西省碳排放量居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次之,安徽省碳排放量位居第三,后为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碳排放最低;②2012—2019年在中部地区碳排放量聚集程度逐年减弱,高高聚集面积从210742.9 km2减少到153999.3 km2,低低聚集面积由148249.2 km2减少到103804.0 km2;③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的结果得到:对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子解释力较大的为经济要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生产总值;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因子解释力较高的双因子交互多为经济要素.研究显示,中部地区各个省份碳排放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差异,本研究为中部地区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8.
碳信息披露是生态环境风险受体和利益相关者判断企业环境守法程度、环境绩效水平、环境信用等级,进而调整自身行为最基础、最关键的途径,但实践中受统一披露规范缺失和数据核查人才稀缺等多方限制,有关碳信息披露的理论建设多归从于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而实务中亦未细化碳信息披露的框架、标准和内容,从而影响到我国碳信息披露的整体规范架构和披露质量,难以度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降碳节能协同发展的质效。作为我国工业经济集群带,长三角区域企业降碳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政策梯度性和指标分异性。本文通过对我国长三角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实践合规性现状予以评估,分析碳信息披露原则、披露框架、运用体系和监管机制对上市公司合规评价的影响,并提出确定碳信息的披露原则、规范碳信息的披露框架、完善碳信息的披露监管机制、推动形成环境信息披露的运用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9.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绿色低碳技术支撑。绿色低碳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相关行业和领域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当前绿色低碳技术评价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建立了建材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评价方法,通过确定建材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评价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技术评价流程,为建材行业选择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供参考。同时,针对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建材行业应从绿色低碳技术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协同提升、碳排放数据能力建设和碳交易能力提升等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0.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   总被引:5,自引:1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未来低碳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也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作为排放量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前达峰后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快地实现碳中和愿景,任务异常艰巨,但总体上排放路径必然呈现尽早达峰、稳中有降、快速降低、趋稳中和的过程。支撑碳中和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产业和经济活动,从控制碳排放途径的角度可以分为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负排放技术。政府、企业、个人在迈向碳中和愿景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而又各有侧重的作用,需要科学的政策体系以形成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资本和人才朝着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推广应用方向快速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