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28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61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694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阐述了辽宁省“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对废塑料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措施,阐述了“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白色污染”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72.
73.
碘化钾—维多利亚盛B光度法测定塑料浸出液中痕量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嘉彦  奚建华 《化工环保》1991,11(2):107-110
  相似文献   
74.
《环境保护》2008,(5):34
为引导群众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塑料购物袋.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今后各地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限塑令”的发布,有望大大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但塑料袋乱丢乱扔.造成”白色污染”的现象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尚待检验。为此建议对塑料购物袋实行由商场统一回购、集中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75.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 ,带来塑料制品的普遍使用 ,同时产生了大量塑料废弃物 ,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美国、德国、日本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面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 ,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社会回收与再利用系统。中国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形势比较严峻 ,应借鉴于国外的经验 ,建立更为完善的法规对塑料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76.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粒径5.0 mm)作为新型污染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热点,而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分析方法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该文系统总结了近5年国内外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微塑料分析科学领域存在问题,讨论了近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展望,为实现微塑料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为了研究不同微塑料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文章以红鲫鱼为目标生物,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对不同暴露时间下不同浓度聚乙烯微塑料对红鲫鱼幼鱼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聚乙烯微塑料暴露后,红鲫鱼幼鱼肝脏组织SOD活性、GST活性和MDA含量均随暴露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CAT活性则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然后再降低"的波浪型变化趋势。在相同处理时间下,不同浓度微塑料对抗氧化酶的作用效果表现为在处理前期诱导作用比较高且3个处理组之间差异明显,处理后期3组浓度的抗氧化酶活性之间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8.
塑料(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的持久性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对水环境中的初级生产者微藻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同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结合还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联合毒性效应,进而影响水体中食物链的稳定性,并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开展微塑料对微藻毒性效应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已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对微藻的机械损伤、遮蔽效应、氧化损伤、吸附和团聚等致毒机理,并对未来微塑料对微藻毒性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79.
塑料(MPs)是污水处理厂中普遍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但有关微塑料暴露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微塑料对污泥颗粒化的诱导影响,选用环境中广泛检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塑料(PET-M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塑料暴露试验研究PET-MPs对污泥造粒过程中系统潜能、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菌群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ET-MPs暴露显著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同时以蛋白质(PN)为主导的EPS含量上升会增强污泥表面疏水性,造粒速度和EPS分泌量与暴露粒径成正比,微塑料和EPS协同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然而微塑料持续暴露会导致系统除污性能恶化,250μm PET-MPs暴露下亚硝酸盐氮积累的负面影响最严重,浓度高达(5.08±0.24)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促进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优势门;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鞘氨醇杆菌科(Sphingomonadaceae)、黄杆菌科(Flavob...  相似文献   
80.
陶辉  于多  杨兰  陈怿扬  周灵沁  罗雲鑫 《环境科学》2023,44(9):5071-5079
塑料在水环境中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目前有关微塑料对生物膜形成影响机制的研究十分有限.为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发育的影响,选用不同浓度和粒径PS-MPs进行暴露试验,研究其对生物膜内生物量、氧化应激水平、生物膜结构和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PS-MPs诱导严重氧化应激反应并抑制生物膜形成和发育,粒径越小,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烈,抑制效果表现为0.1 μm>0.5 μm≈1 μm>5 μm.PS-MPs通过与细胞接触造成严重物理损伤,形成的生物膜厚度显著减小且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膜内细菌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来抵御PS-MPs的胁迫作用.PS-MPs进一步通过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下调关键基因lasIlasRrhlIrhlR的表达水平,抑制信号分子和相关毒力因子的合成与分泌,降低细菌对毒性作用的防御功能,最终影响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