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75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84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油田水反硝化技术抑制硫酸还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涛  苟智  王林 《环境工程学报》2013,7(2):617-623
利用反硝化技术对江苏油田5个联合站的采出水,进行了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浓度、种类、不同配比和接种DNB菌对SRB、DNB的菌落数量、硫化氢的产生量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的静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投加一定浓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钼酸盐,对油田采出水SRB的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同等浓度的抑制效果表现为亚硝酸盐>硝酸盐>钼酸盐,同时投加DNB和0.3~0.5 g/L(比例为1∶1)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可较好地抑制油田采出水中的SRB和硫化氢的产生,其中0.5 g/L抑制效果最明显,可抑制硫化氢的产生10 d以上,SRB和硫化氢抑制率分别可达87%和98%。以不同药剂的常压静态腐蚀实验结果表明,抑制剂的腐蚀速率比杀菌剂和缓蚀剂略高,但低于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标准规定的0.0076 mm/a,也远低于对照样的0.152 mm/a。  相似文献   
102.
运用两相厌氧工艺处理含甲苯废水,甲苯浓度的提升对两相厌氧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影响较小。在提升进水中甲苯浓度的初期,即甲苯浓度≤20 mg/L时,产酸相COD去除率及酸化度下降,驯化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当浓度高于150 mg/L时,甲苯将对产甲烷相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系统COD去除率开始下降。但进水甲苯浓度提高至200mg/L,两相厌氧系统对甲苯的去除率仍可达99%以上。在高浓度甲苯影响下,出水中高分子量物质增多,推测高浓度甲苯刺激微生物代谢分泌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03.
基于RFID标签芯片的低功耗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超低功耗的LDO稳压源.其特点是采用0.35μm标准的CMOS数字工艺,采用弱偏置电流,使电路中的主要功能MOS管都工作在亚阈值状态,结构简单、低功耗以及电压温度稳定性好.在spectre环境下仿真表明,该LDO稳压源有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3~8v),较低的输入输出压差(10mV),并且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在20μw左右.  相似文献   
104.
1—硝基芘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朝  竺乃恺 《环境化学》1998,17(6):554-557
酿要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研究了1-硝基芘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得到了1-NP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EC50(96h)为0.1824mg.1^-1,实验结果还表明,1-NP对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抑制物性表现为特久且强度大,抑制机理为不可逆性抑制。  相似文献   
105.
通过设置模拟摄食试验,使用铜绿微囊藻藻液及滤液对大型溞同时进行急性毒理试验,探讨了不同藻密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与大型溞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大型溞的摄食行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抑制,抑制作用随藻密度升高而下降,中、低藻密度(1.01×108mL~(-1)、1.01×107mL~(-1))下的抑制率分别为54.6%、65.7%,高密度(1.01×109mL~(-1))下的抑制率为29.7%。同时,铜绿微囊藻对大型溞有毒性作用,在毒理试验中,藻液组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455×107mL~(-1)和0.036×107mL~(-1),滤液组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99×107mL~(-1)和0.179×107mL~(-1)。藻液组的LC50值明显低于滤液组,结合镜检表明,大型溞摄食铜绿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对大型溞的毒性影响以胞内毒素为主。在藻-溞微生态系统中,当藻密度低时,大型溞种群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显著,藻细胞被摄食殆尽后大型溞迅速死亡;当藻密度适中时,大型溞种群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良好,存活时间最长;当藻密度高时,大型溞种群受藻毒素强烈影响,短时间内死亡殆尽,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差。  相似文献   
106.
挺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挺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的研究,对菖蒲等15科20种挺水植物化感抑制水华鱼腥藻等18种水华藻类的作用予以评述;归纳了挺水植物化感作用在影响藻细胞亚显微结构、酶体系活性、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膜和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的含量等6方面的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对移植栽种植物共培养、从植物中提取化感物质和直接施加化感物质等3种类型抑制藻类的应用方式进行概述;结合当前中国水华频发、抑藻和除藻任务繁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和应用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7.
沉水植物和螺类是生物防治有害水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关于这两者对有害蓝藻的协同抑制效率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沉水植物金鱼藻与铜锈环棱螺在实验室内探究草-螺组合系统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金鱼藻组、环棱螺组及草-螺组合系统均显著降低了体系内蓝藻Chl-a浓度、总Chl-a浓度和铜绿微囊藻密度,与初始相比,蓝藻活体Chl-a浓度分别减少99.24%、100.00%和98.61%,铜绿微囊藻密度分别减少98.64%、86.44%和97.71%.草-螺共培养和金鱼藻单独培养均可以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效果相似,而环棱螺单独培养可以使蓝藻Chl-a浓度和光曲线参数值降为零,同时使得微囊藻细胞全部失活.金鱼藻与环棱螺都可以降低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草-螺共培养系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藻类整体的生长潜能.研究发现,草-螺耦合系统对铜绿微囊藻的总体抑制效率略低于两者单独抑制效率,表明金鱼藻和环棱螺在此过程中存在微弱的拮抗作用,但由于草-螺耦合系统的抑制成效同样显著,且抑制途径更多样,同时能更好地维持水体营养盐平衡.在实践过程中建议加强沉...  相似文献   
108.
重金属离子对生物污泥活性的抑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工业废水中常见的Cd~(2+)、Ni~(2+)、Cr~(6+)、Zn~(2+)、Cu~(2+)、Al~(3+)和Fe~(3+)七种重金属离子对生物污泥的抑制作用。发现其抑制的机理各不相同,前五种为不可逆抑制,污泥经过洗涤,活性不易恢复,而后二种为可逆抑制,污泥洗涤后,活性能基本恢复。试验还发现,几种金属离子同时存在时,抑制性比单一金属离子强。金属离子会在污泥中积聚,因此,即使废水中浓度很低,长期接触也会使生物污泥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9.
温度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气象因子,通常情况下,臭氧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臭氧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然而这种关系在极高温时可能发生改变,当温度超过某个阈值时,臭氧浓度呈下降趋势,称为臭氧抑制事件.臭氧抑制事件导致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空气质量预测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基于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Z检验方法,系统分析了2013~2020年暖季(4~9月)我国臭氧抑制事件频次及临界温度(Tx)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引起臭氧抑制事件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0年暖季,我国约有18%的站点发生臭氧抑制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陕西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平均达到10次·a-1.发生臭氧抑制事件的Tx介于19.2~39.3℃,且大多数站点的Tx呈逐年上升趋势;Tx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和湖北等中西部地区,而Tx低值区则集中在青藏高原一带.与Tx年变化趋势相反,2013~2020年暖季京津冀的臭氧抑制事件频率显著下降,汾渭平原、长三角和成渝地区的臭氧抑制事件频率呈"升高-降低-升高"变化特征.珠三角城市群极端高温抑制臭氧的作用最显著.此外,臭氧前体物(例如NO2)和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是导致臭氧抑制事件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0.
叶忠东 《上海环境科学》1993,12(2):41-42,40
经生产性试验研究,投加厌氧污泥后,调整运行方案,能在2~3天内抑制老化和膨胀污泥。该方法经济、简便、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