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66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170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PSO-RBF耦合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中,连接输出单元的权重是影响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学习精度的主要参数,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对模型参数(权值)进行优化,建立了PSO-RBF耦合神经网络模型,避免权重的人为设定,具有客观性。并在Matlab环境下编程计算,构建了用于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海水富营养化评价的径向基函数网络评价模型。将模型应用于黑龙洞泉域5个地下水监测点和某海水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结果和其他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与实际情况符合,评级结果是合理的。评价结果表明,RBF网络简便有效,收敛速度快,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优化确定模型参数后,便可对评价样本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2.
郭跃  尹婉玉 《灾害学》2021,(4):126-132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分析软件,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关键词、作者和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维度,分析了中国灾害学科近30 a来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①近30年来,灾害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灾害文章的期刊种类众多(目前已有5 977种),但是,以灾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刊物不多,影响较大的学术刊物只有《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三家。②我国灾害研究的作者甚多,目前逐渐形成了7个影响比较大的研究团队和许多小团队,但不同学术团队,不同作者之间学术联系较弱,灾害研究尚处于各自为阵的格局。③我国灾害研究的主题多种多样,关键词多达267个,其中“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成因机制、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等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就是我国灾害研究的主流;近年来防治措施和防灾减灾等灾害管理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④目前我国灾害研究和发展存在有明显的缺陷:长期偏重于单一灾种,各部门灾害的研究分兵把守;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及灾害综合性和理论基础研究非常薄弱;学科地位不高,缺乏高水平学科成果平台(权威学术期刊)支撑,整体研究队伍力量仍然不足,综合性的灾害研究团队太少。为推进我国灾害科学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减灾防灾事业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当前应该提高灾害科学的学科地位,建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灾害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积极鼓励和扶持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的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形成更多的多学科或综合的灾害研究团队和研究中心;加强灾害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灾害的人文和社会属性的研究,只有这样灾害学科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以铜川市为例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和指标分析,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含有项目、因素、指标的铜川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生态不安全指数定量表示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对铜川市2014-2016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分析了各指标对城市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铜川市的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并呈现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人均灌溉农田面积、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对铜川市生态不安全指数贡献度较大,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0.
红壤和磷灰石对沉积物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磷灰石、红壤及两者复配组合对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TCLP和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稳定化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稳定化试验中,对Cu、Cd和Zn的稳定效果由大到小为红壤+磷灰石、磷灰石、红壤;其中,红壤+磷灰石对Pb的稳定效果与磷灰石单独添加相近,显著大于红壤。5%磷灰石+5%红壤添加3个月后,Cu、Cd、Zn和Pb的稳定效率分别达到59.83%、29.43%、31.00%、96.06%。添加5%磷灰石时,Cu、Cd、Zn和Pb的稳定效率分别为52.46%、24.67%、25.23%、96.06%。红壤的添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磷灰石对Cu、Cd和Zn的稳定效率。连续提取试验结果表明.磷灰石单独和复配添加均使Cu、Zn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态和潜在生物可利用态占比降低,生物不可利用态占比增大。5%磷灰石+5%红壤处理中,Cu、Cd、Zn和Ph的生物可利用态和潜在生物可利用态的比例总和分别降低了19.31%、5.11%、20.11%和68.97%。相比磷灰石单独处理,复配处理进一步促进了Cd和Zn的酸溶态向残渣态转化。磷灰石和红壤+磷灰石复配处理能有效降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