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1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51.
太湖沉积物中微生物和磷化氢的时空分布及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4年春、夏、秋、冬季太湖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好氧细菌夏季生长较好;放线菌春、秋季生长较好;有机磷细菌夏季分布数最大;无机磷细菌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厌氧细菌春、夏季节分布要略高于秋、冬季节.在空间分布上,好氧细菌在鼋头渚分布最多,贡湖最少;厌氧细菌与好氧细菌分布规律类似;放线菌则与此相反;有机磷细菌为小丁湾>梅园>贡湖>东太湖>鼋头渚;无机磷细菌为东太湖>梅园>鼋头渚>小丁湾,贡湖.磷化氢(PH3)在太湖表层沉积物中含量在(1.71±0.74)~(176.47±0.98)ng/kg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冬季东太湖点,最小值出现在春季贡湖点.PH3与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H3与无机磷细菌显著正相关,与厌氧细菌的相关程度次之,与有机磷细菌则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环境因子对湖泊沉积物中吸附态磷化氢生成和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富营养化湖泊的沉积物湿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考察了pH、温度和氧气对沉积物中吸附态磷化氢生成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过程维持pH值动态恒定,当起始pH值为1或12时,沉积物磷化氢消失很快;起始pH值为10时,吸附态磷化氢的净积累量较大;起始pH值4~12的条件下,向沉积物一水体系中加碱可使吸附态磷化氢的积累量增加.温度对吸附态磷化氢的生成和释放均有影响,20℃时沉积物中吸附态磷化氢的净积累量最大.氧气对吸附态磷化氢的影响不显.沉积物中吸附态磷化氢的净含量是其生成和释放相互平衡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
催化氧化法脱除黄磷尾气中的磷化氢和硫化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常压、温度60~100℃、气体流量0.375~0.875 m3/h的条件下,利用自制的JC-4型催化剂可以深度脱除黄磷尾气中的磷化氢和硫化氢,使它们在产品气中的体积分数小于1×10-6,净化效率接近100%。该催化剂寿命长达6 000 m in,处理黄磷尾气能力为300 m3/kg。在36~50 m3/h黄磷尾气净化中试试验中,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宁平  李彬  王学谦 《环境工程》2005,23(4):41-43
用活性炭吸附方法对PH3进行脱除净化,主要考查了氧含量、浸渍液浓度、温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在氧含量1.5%,浸渍液HCl浓度为5%,温度为70℃的条件下,在磷化氢进口浓度为1100mgm3时,磷化氢的净化效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5.
环境中磷化氢的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测定了不同环境来源的 12个样品的磷化氢含量 ,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样品其磷化氢含量差别很大 ,最高的是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其磷化氢含量可达 2 130 7 4ng·kg-1,远远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湖泊、稻田、垃圾场、海洋沉积物等来源样品的含量 ,磷化氢的产生在污水除磷处理中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是稻田土壤的磷化氢含量 ;最低的是太湖底泥样品 .进一步分析了样品中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因素 ,如微生物数量、总氮、氨氮、硝态氮、总磷、有机磷化合物、无机磷化合物、总碳、还原糖等 ,结果发现磷化氢与还原糖、厌氧微生物、总碳、有机磷化合物的关系最为密切 ,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其相关性系数R2 分别为 0 99、0 92 (厌氧微生物数量的对数 )、0 90和 0 81.磷化氢含量与其它环境因素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6.
为处理次磷酸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化氢尾气,利用次氯酸钠氧化性对其进行吸收,将其转化为次磷酸钠,提高磷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影响其吸收效果的因子,重点研究了有效氯浓度和pH值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载气流速为20ml/min,吸收温度为室温(20℃左右)时,以pH=9,浓度分别为0.75%、7%的次氯酸钠溶液作为一、二级吸收管的吸收液,吸收效果较好,次磷酸钠得率较高。  相似文献   
57.
58.
磷化氢尾气制备超纯磷的生产过程中,涉及磷化氢、砷化氢和磷等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易引起泄漏、中毒和爆炸事故,需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对设计的磷化氢生产超纯磷工艺过程的主要部件进行了HAZOP定性分析,得出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压力安全保护系统、密封系统、废气排放控制、原料气成分控制和制冷剂充灌量控制.用重气扩散理论模型对高压磷化氢储罐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危险发生时需疏散人员至8 km以外.最后研究了整个系统各个部分的主要安全隐患和应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对该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安全保障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9.
熏蒸杀虫余气PH3的吸收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使用磷化铝片剂水解熏蒸杀虫余气中的PH3进行了化学吸收的净化处理实验,在对多种吸收剂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溶剂X是最良好的吸收剂,其在常温常压下便可将吸收塔不同进口浓度的PH3吸收为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60.
于2003-09-06现场采集样品,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含量和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磷化氢最高浓度达143.75ng/kg(干重).磷化氢在湾内沉积物中含量普遍高于湾外,受人类活动影响污染较为严重的养殖区、河口区等海域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含量明显高于湾中心和湾外等海域.分析磷化氢与其沉积环境的关系发现,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含量和分布受到沉积物中有机磷和氧化还原电位、沉积物组成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