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05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708篇
基础理论   466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通过对德清县三桥镇早园竹记载户及全镇3年的生产情况记载及调查分析,表明早园竹笋已成为当地继茶叶、蚕桑之后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具有产投比例高,所需技术条件少的特点。种植早园竹充分利用了荒山低丘缓坡资源,提高了土地报酬率。农户早园竹系统提高产量主要靠增加投产面积和增施N、P肥。今后应进一步使栽培管理科学化,采用有利于提早出笋的技术,解决大量发展后初加工及保鲜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92.
氮促进亚种间杂交稻的分蘖和对磷、钾的吸收,钾也能促进氮、磷的吸收,但对分蘖似有抑制的趋势。稻株各生育期氮、磷、钾含量以分蘗盛期最高。随后迅速下降,至幼穗形成期下降速率减缓。齐穗后,累积在茎、叶的氮、磷大部分向穗部转移,而钾则很少运送到穗部。每生产100kg稻谷约需吸收1.71kg N、0.77kg P_2O_5、2.30kg K_2O,三者比例为1:0.45:1.35。氮、钾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大于单施氮或钾的效果;在施用量为82.5kg N ha~(-1)和75.0kg K_2O ha~(-1)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或钾肥,其增产效果相近,表明在施用适量氮肥的前提下,亚种间杂交稻对钾的反应甚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3.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上,采用水培的研究方法,观测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两种氮水平下水稻根系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各生育期,CO2浓度升高都极显著增加了根干质量,且主要增加于根粗为2.0~2.5mm/n的部位。根系形态的各项指标均对高CO2浓度有积极的响应,在抽穗期尤为明显;N处理的差异很明显,低氮条件下根系表现为根长、根尖数和根表面积增加,常氮条件下根粗和发根数增加。各生育期的根冠比在高CO2浓度下极显著增加,尤其在LN处理下。水稻从分蘖期到抽穗期,因地上部分的增幅大,根冠比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中国水稻土有机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农业土壤碳库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土是中国主要的耕作土壤,在土壤碳固定研究中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根据最近建成的中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和全国1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估算我国水稻土碳密度和储量,并进一步分亚类和区域研究了水稻土碳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面积为45.69×104km2,占我国土壤总面积的4.92%。中国水稻土无机碳的分布面积为5.93×104km2,仅占水稻土总面积的13%。水稻土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水稻土剖面0~100cm有机碳密度介于0.53kg·m-2~446.2kg·m-2之间,无机碳密度介于0.05kg·m-2~90.03kg·m-2。水稻土表层0~20cm有机碳密度介于0.17kg·m-2~55.38kg·m-2之间,无机碳密度介于0.01kg·m-2~21.85kg·m-2。中国水稻土剖面0~100cm和表层0~20cm碳总储量分别为5.39Pg和1.79Pg。水稻土碳储量以有机碳为主,约占水稻土碳总储量的95%,水稻土剖面0~100cm和表层0~20cm有机碳储量分别为5.09Pg和1.72Pg。水稻土无机碳储量较低,仅占水稻土碳总储量的5%左右,水稻土剖面0~100cm和表层0~20cm无机碳储量分别为0.30Pg和0.07Pg。  相似文献   
995.
江苏宜兴地区农田土壤硒含量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宜兴地区随机采集13个土壤剖面和38个表层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全硒含量随土种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表土全硒变幅在0.33~2.25μg.g-1之间,平均1.03μg.g-1,80%以上的样品处于富硒水平。土种间表土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水田土壤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全硒含量的剖面深度变化依土地利用方式而异,在旱地土壤中呈线性递降,水稻土中呈指数递降,表土硒含量变异主要受有机质含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盆栽培养下,通过对土壤pH,Eh,有机质,Fe形态,容重和结构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淹水下,施用有机肥料,特别是厩肥,降低了土壤Eh,加剧了土壤的还原状态;同时也使土壤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含量上升,对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效果也明显削弱;在干湿交替下,有机无机肥料配肥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而且可明显改善土经还原状况和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997.
水稻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从水稻植株和籽实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规律、重金属的分析方法、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受重金属污染后水稻的生理生化效应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水稻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控制水稻受重金属污染的方向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土壤铜铅锌复合污染对水稻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水平3因子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盆栽试验,用添加法研究了铜、铅、锌及其复合污染的红壤性水稻土对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受铜、铅、锌单一污染时,三元素对水稻的危害作用依次为锌>铜>铅;当土壤中铜、铅、锌都存在时,三元素之间具有协同危害作用,其危害作用依次为铜-铅>铅-锌>铜-锌。为使生态环境中食物链不受污染,提出了铜、铅、锌复合污染情况下红壤性水稻土中铜、铅、锌的临界限值为53、305和165mg/kg。  相似文献   
999.
绿黄隆在麦茬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对后茬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以^14C-绿黄隆进行麦茬土壤残留及其后茬水稻影响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地麦地的绿黄隆经过麦季(206d)后有25-30%残留土壤;经过-稻两季(326d)仍有约15%的绿黄隆残留在土壤中,麦茬土壤中残留的绿黄隆晋茬水稻根系生长,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残留量和转移系数是根系〉〉茎叶〉稻谷,在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研究了高产杂交水稻的施肥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的土壤养分自然供给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之间的双曲线方程和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幂函数方程,阐明了土壤养分自然供给量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值和由这两个方程演算而得的值,运用公式计算水稻计划产量的施肥量的方法,为高产水稻的计量施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