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18篇
基础理论   5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贵、重金属的生物吸附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采矿业和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 ,严重污染环境 ,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 ,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受到极大重视 .贵金属是指钌 (Ru)、铑 (Rh)、钯 (Pd)、银 (Ag)、锇 (Os)、铱(Ir)、铂 (Pt)、金 (Au)等 8种金属 ,由于其特殊性能 ,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和石油化工等工业 .随着工业的发展 ,贵金属的应用愈加广泛 ,但贵金属资源稀少 ,冶炼困难 .因此 ,从含贵金属的废料、废液和废水等“二次资源”中回收贵金属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从废液、废水中去除重金属或回收贵金属 ,传统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电解法、离…  相似文献   
32.
致嗅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藻类和黏细菌等,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库、湖泊、溪流和海洋等典型水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生的异嗅化合物痕量即可造成严重的异嗅味,威胁供水安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异嗅化合物的有效控制上,投入使用的有物理和化学等方法,但存在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微生物法对环境友好,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异嗅化合物的种类、生物源、检测方法、控制措施、影响因素及产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展望,讨论今后研究热点,旨在推进异嗅化合物的相关研究,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33.
利用组合载体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体中藻类及藻毒素的同时去除试验表明:检测水源地水体中藻量、Chl-a、TMC的含量各为(31.67~78.27)×106个.L-1、32.58~102.67μg·L-1、1.79~11.97μg·L-1.在水力停留时间为7d、组合载体的密度为13.1%的条件下,组合载体AP对藻量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59.78%,对Chl-a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80.82%,对TMC-LR、TMC-RR、EMC-LR、EMC-RR的降解率最高能达到99.73%、97.10%、100%、75.44%.对其去除机制的研究表明,组合载体AP对总细菌的富集能力达到了8.3×1011~35.6×1011cells.g-1,比湖水本底值中细菌的总数高出了8~9个数量级.对除藻及藻毒素过程中的优势菌种,经过培养、分离,考察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经鉴定确认该优势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组合载体AP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它们的协同降解作用是去除藻及藻毒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4.
以黑曲霉菌丝体作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其吸附去除废水中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2+初始浓度为50 mg/L,吸附剂用量为1.0 g/L,吸附时间为45 min,pH为5.0时,吸附效果最佳。此时吸附量为44.1 mg/g,去除率为90.86%。使用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可较好的拟合黑曲霉对Pb2+的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说明该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黑曲霉吸附剂表面的酯羰基(-COO-)、羧基(-COOH )和羟基(-OH )在吸附Pb2+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难熔金属表面高温防护涂层研究进展与技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难熔金属五大高温防护涂层体系的发展现状,即生成保护性氧化膜的金属间化合物涂层、贵金属涂层、生成保护性氧化膜的合金涂层、惰性氧化物陶瓷涂层以及玻璃陶瓷基复合涂层,总结了这些涂层的高温防护机理、制备方法以及失效机制。基于单一的传统高温防护涂层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新一代高比冲姿、轨控火箭发动机以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端部件对高温防护涂层提出的抗超高温氧化性能、优良的抗热震性能、良好的抗热冲刷(烧蚀)性能以及长服役寿命等性能需求的现状,简要介绍了过渡族金属的硼化物、碳化物等几种潜在的新型高温防护涂层材料体系,以及相应的涂层制备方法,这些新型涂层体系的发展有望满足现代宇航工业难熔金属热端部件的高温防护需求。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在完善承包到户基础上的草场经营权的流转,目的之一是通过市场手段来整合牧户个体的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与牧区传统管理草场的习俗制度,二者的关系及其对草场管理的影响是怎样的?论文选择位于青海省贵南县的元义村和查乃核村为案例地来研究上述问题。元义村反映市场机制取代习俗制度,查乃核村则反映了市场机制嵌套在习俗制度中。通过比较两个案例地的牧户生计、畜牧业生产以及贫富差距,研究发现:1)查乃核村的牧户年均畜牧业资产高于元义村;2)查乃核村的畜牧业生产量逐年增加、牲畜死亡率明显减少,畜牧业生产收益率高于元义村;3)查乃核村的贫富差距明显低于元义村。基于此,论文认为市场机制嵌套在社区习俗制度的制度安排在草场管理中更有效,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满足牧户个体对于权属明晰和补偿需求的同时,能够维持社区共用草场以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特征所导致的资源时空分布的异质性。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草场管理需要权属明晰及市场机制,但实现这样的目标不需要弱化甚至取代已有的社区习俗制度。  相似文献   
37.
介质材料在可渗透反应墙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渗透反应墙正发展成为修复污染地下水技术的新方向,其中介质材料是可渗透反应墙成功修复污染地下水的关键。可渗透反应墙介质材料可以细分为还原型、吸附型、沉淀型和降解型介质材料等四类,并分别从不同类型的介质材料的反应机理、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可渗透反应墙介质材料的选择应在其反应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地下水环境条件、污染源、人类活动和经济费用等加以综合考虑,以保证可渗透反应墙长期有效经济安全地运行。  相似文献   
38.
三种厌氧促进剂对亚铵废液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亚铵法草浆蒸煮废液的间歇式厌氧发酵试验结果,分析了活性炭、硫酸亚铁和膨润地亚胺废液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量为2.5g/L时,34种耨氧促进剂都能显著地促进亚铵废液的厌氧发酵;与对照试验相比,可将厌氧系统的30d累积产气量分别提高16.1%、13.9%和26.1%。本研究还初步探讨了这3种厌氧促进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9.
尾矿库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型环境生物污染物,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为了探究尾矿库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揭示尾矿库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超高通量定量PCR技术(HT-qPCR),研究了某尾矿库的4个点位的水体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丰度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尾矿库水体环境具有种类多样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库区水体(WK0)、主坝排渗水(WK1)、副坝排渗水(WK2)和河水(HS)分别检测出抗生素抗性基因97、52、44和5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分别检测到11、6、3和6种;在绝对丰度水平上,库区水体(WK0)、主坝排渗水(WK1)、副坝排渗水(WK2)和河水(HS)分别有1.75×108、6.39×107、9.90×107和7.37×107 copies·L-1,库区水体的抗性基因丰度最高,表明库区是一个潜在的抗性基因存储库;冗余分析(RDA)表明,铜Cu、总有机碳TOC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这3个因素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的解释量达到了61.64%(前两轴),因此Cu、TOC和MGEs对尾矿库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赋存和演变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In this study, stabilized Pd, Pt and Au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in aqueous phase using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 as a capping agent. These metal nanoparticles were then tested for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toward two classes of organochlorinated compounds (vinyl polychlorides including trichloroethylene (TCE), tetrachloroethylene (PCE), and alkyl polychlorides including 1,1,1-trichloroethane (1,1,1-TCA), and 1,1,1,2-tetrachloroethane (1,1,1,2-TeCA)) to determine the rate-limiting steps and to explore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The surface area normalized reaction rate constant, kSA, showed a systematic dependence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 density of states at the Fermi level) of the metals, suggesting that adsorption of organochlorinated reactants on the metal catalyst surfaces is the rate-limiting step for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Hydrodechlorination rates of 1,1,1-TCA and 1,1,1,2-TeCA agreed with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first (weakest) dissociated C-Cl bond, suggesting that C-Cl bond cleavage,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for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f the alkyl polychlorides, controlled the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rate. However, hydrodechlorination rates of TCE and PCE correlated with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their molecular (non-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n the noble metals rather than with the first C-Cl bond strength, suggesting that molecular adsorption governs the reaction rate for hydrodechlorination of the vinyl polychlor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