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02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文章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基层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基层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并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执法效能的若干建议。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力求加大基层环保执法力度,促进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愈发的严重,如何治理和监测环境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文章旨在研究环境监测在对污染物总量控制上的作用做出分析,指出目前环境监测上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于2013年7月1日~8月31日,在天津市南开大学理化楼楼顶,采用蜂窝状溶蚀器进行了溶蚀器涂层溶液最适浓度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天津夏季,蜂窝状溶蚀器的碳酸钠涂层溶液最适浓度为3%,柠檬酸涂层溶液最适浓度为6%.含有溶蚀器系统的颗粒物采样法与传统采样法对比发现,含蜂窝状溶蚀器的采样系统所得到的PM2.5样品浓度有86%低于传统方法所得到的PM2.5样品浓度,其原因主要为1酸/碱性气体被去除,使其无法与富集在采样膜上的颗粒物发生反应,也无法吸附到颗粒物上;2溶蚀器系统采样过程中,部分颗粒物被捕集到溶蚀器上;3酸/碱性气体被去除,导致气-粒平衡被打破,部分颗粒物组分向气态转化.  相似文献   
24.
比较研究了H103树脂、活性炭、沸石、硅藻土和膨润土等5种吸附剂对土壤淋洗液中TX-100与PAHs的吸附性能.批实验结果表明,H103树脂、活性炭、沸石、硅藻土和膨润土吸附后,淋洗液中T-PAHs及TX-100浓度分别为0.03和0 mg·L~(-1)、0.16和3623 mg·L~(-1)、15.21和6175 mg·L~(-1)、15.98和6555 mg·L~(-1)、9.49和4332 mg·L~(-1),选择性吸附系数排序依次为活性炭膨润土沸石硅藻土H103树脂.其中,活性炭能够去除淋洗液中99%的PAHs,同时保留51.33%的TX-100回收再利用,选择吸附系数达到109.5.活性炭固定床实验中,由淋洗液溶质的穿透曲线计算出物质的吸附容量.当空隙体积为2.5-7PV时,活性炭能够去除淋洗液中72%的PAHs,同时保留81%的TX-100,平均选择吸附系数为10.08.由此可见,活性炭固定床可有效处理含表面活性剂土壤淋洗液中的多环芳烃,同时实现表面活性剂的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25.
在常温条件下,采用生物滴滤塔处理模拟甲硫醚废气,考察了气体空床停留时间(EBRT)、容积负荷、喷淋密度及营养液pH对生物滴滤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EBRT为90 s、进气甲硫醚质量浓度为150 mg/m~3、喷淋密度为0.65 m~3/(m~2·h),营养液pH为6.8时,甲硫醚去除率为90%;容积负荷高于15 g/(m~3·h)时,对生物滴滤塔的性能产生抑制作用;EBRT为90 s及60 s时,最佳喷淋密度分别为0.56~0.65 m~3/(m~2·h)及0.65~0.75 m~3/(m~2·h);降解甲硫醚的微生物对pH的变化较敏感,最适营养液pH为6~7。  相似文献   
26.
Long term trend analysis of bulk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oil solution elemental fluxes from 12 years monitoring at 10 ICP Level II forest sites in the UK reveal coherent national chemical trends indicating recovery from sulphur deposition and acidification. Soil solution pH increased and sulphate and aluminium decreased at most sites. Trends in nitrogen were variable and dependant on its form.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increased in bulk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oil solution at most sites. Nitrate in soil solution declined at sites receiving high nitrogen deposition. Increase in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was detected - a response to pollution recovery, changes in soil temperature and/or increased microbial activity. An increase of sodium and chloride was evident - a possible result of more frequent storm events at exposed sites. The intensive and integrated nature of monitoring enabl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e/pollutant exposure and chemical/biological response in forestry to be explored.  相似文献   
27.
旋转填料床/柠檬酸盐法吸收-解吸SO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采用旋转填料床结合柠檬酸盐法脱除烟气中SO2的方法,考察了旋转填料床转子转速、液气比、初始柠檬酸根浓度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重力法超重机转子转速为1 000 r/min、液气比为7L/m3、初始柠檬酸根浓度为1.5 mol/L、吸收液的初始pH值为5.0,脱硫效率稳定在99%左右。研究了水蒸气汽提法解吸SO2时初始柠檬酸根浓度、初始pH值、SO2浓度、富液流量和水蒸气流量对解吸效率的影响,得出了影响SO2解吸率的基本规律,并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DSD酸氧化缩合废水浓缩液回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DSD酸氧化缩合废水浓缩液回用到原生产过程的可行性。对DSD酸氧化缩合废水可采用萃取技术分离出其中97%的有机物,反萃产生的4-8倍的浓缩液返回到DSD酸生产中的氧化缩合单元后,可提高DNS酸的收率约7.43%,且不会明显影响产品的纯度,浓缩液8次循环磁用试验的结果表明,虽然DSD酸氧化缩合废水的COD从15000-20000mg/L提高到20000-29000mg/L,但没有显著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反应液中副产物的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水击现象的剖析 ,详细分析了锅筒、给水管道、蒸汽管道、省煤器内的水击原因 ,并提出了水击事故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0.
ABSTRACT. A multiple-outfall system for cooling water disposal which is distribut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stream flow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provide a simple method of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cooling water discharge outfall system and for a quick extimate of water quality of a polluted stream. It is shown that a properly designed distributed discharge system is capable of preventing serious pollution due to localized discharge of wastes and waste heat; however, the final design of the discharge system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alternative schemes of waste heat disposal and their economic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