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 yellow-brown coloration of water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Harbour of Alexandria (Egypt) during April 1993. the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triestinum, the causative organism, culminated in a population peak of 71-106 cells 1-1, chlorophyll a nearly 361 μgl-1. the bloom occurred with a thermohaline stratified water column and low surface nutrient levels. Water temperature was considered a cru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occurrence of P. triestinum and nitrat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ts counts. the high relative growth constant (3.4 d-1), calculated just prior to the massive occurrence of the species, explain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bloom. A comparison with the earlier phytoplankton studies in the harbour is made.  相似文献   
92.
福建沿海近10 a赤潮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雪丁 《环境科学》2012,33(7):2210-2216
收集整理了自2001~2010年近10 a的福建沿海161起赤潮事件,通过统计的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赤潮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以下特征:①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大部分赤潮的持续时间为2~4 d,且发生面积在50 km2以下.近年来赤潮初发期的时间提早,且其持续时间较长;②引发赤潮的生物有20种,其中硅藻类10种,甲藻类9种,原生动物类1种.引发赤潮最多的生物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引发赤潮的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③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宁德市沿海、福州市沿海和厦门市沿海海域.福建省平潭以北沿海海域引发赤潮的藻种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和夜光藻,而平潭以南沿海海域引发赤潮的藻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④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主要发生在福建平潭以北沿海海域.通过对近10 a福建沿海赤潮的全面分析,为福建省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
廉洲湾赤潮自动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7月广西廉洲湾海域三个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赤潮过程中,溶解氧、pH值、叶绿素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且出现同步升高回落现象。通过现场采样分析与比对,表明自动监测站可实现对赤潮的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94.
根据南黄海绿潮发展过程将浒苔绿潮区分为35°N以南和35°N以北2个区域,并利用2018年南黄海海域春、夏季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研究分析了浒苔绿潮发生前后2个区域总溶解氨基酸(TDAA)、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DAA和DFAA的浓度均基本呈现近岸高远岸底的水平分布特点,35°N以南海域夏季相对于春季水体TDAA、DFAA的浓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TDAA浓度升高程度明显,表、中层TDAA浓度分别升高了24.8%、60.6%,而35°N以北海域水体中TDAA的浓度却降低了8.7%,其中表层水体TDAA含量下降了30.1%.在DIN浓度较低的35°N以北海域,浒苔的吸收利用可能是造成该区域表层水体TDAA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35°N以北海域水体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氮对浒苔绿潮后期的维持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95.
Polyaluminum chloride modified clay (PAC-MC) is a safe and efficient red tide control agent that has been studied and applied worldwide. Although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lytic aluminum species in PAC affects its floccul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particulars aluminum species on the microalgae removal efficiency of PAC-MC; this lack of knowledge creates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icient MCs based on aluminum salts. The ferron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s of and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hydrolytic aluminum spec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croalgae removal by PAC-M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a, which made up 5%–20% of the total aluminum, and Alp, which made up 15%–55% of the total aluminum,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icroalgae removal, with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83 and 0.89, respectively. Most of the aluminum in the PAC-MC sank rapidly into the sediments, but the rate and velocity of settlement were affected by the dose of modified clay. The optimal dose of PAC-MC for precipitating microalgae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its aluminum profile. Thes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precise application of PAC-MC in the control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相似文献   
96.
以焙烧高岭土为原料,通过酸-碱组合活化、原料复配、控温熟化等连续处理步骤活化高岭土中的铝制备改性粘土(MC)。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该方法进行优化,考察了制备条件对获得改性粘土除藻效果的影响规律,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下获得改性粘土除藻效率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酸-碱组合活化pH值对改性粘土的除藻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控制碱中和后的pH£3.6获得改性粘土的除藻效率可达90%以上。通过分析改性粘土的理化特征及絮凝除藻时的絮凝体特征发现,在最佳制备条件下,高岭土矿晶中铝大量被活化,合成改性粘土的片层致密且卷曲、微表面粗糙,分散到海水中时活化单体铝(Ala)、多羟基铝(Alb)含量更高,粘土表面电性由负转为正,絮凝卷扫藻细胞的作用增强,因而合成改性粘土具有更高消除赤潮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7.
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中国海域的赤潮发生频次等数据的年际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赤潮发生趋势,以期为赤潮灾害分析和防治提供帮助。数据表明,赤潮问题已不容忽视。总体上,赤潮发生的频次和累计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1世纪前10年的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是20世纪后50年的2倍多。与20世纪不同,东海的赤潮问题最严重,远远超过了南海;而渤海的赤潮规模也明显增加,此2海区成为赤潮的重灾区。赤潮多发生在5、6月份,但有延长的态势,对赤潮监测和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赤潮生物,特别是有毒藻类不断增加,对渔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看到,赤潮的发生并非持续上涨,赤潮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98.
河口湿地具备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典型的生物化学特征. 利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长江口崇西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生长季CO2交换呈V字型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6 mg/(m2>/sup>·s);非生长季无明显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25 mg/(m2>/sup>·s). 这与其他生态系统CO2交换特征相符合,主要是生长季的植被光合固碳作用所致. 非生长季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比生长季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更大. 大潮期和小潮期的CO2交换表明,无论是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小潮期从生态系统释放到大气的CO2均高于大潮期,潮汐高度与CO2释放量呈负相关,暗示着高水位抑制生态系统呼吸和阻碍CO2的传输,从而减少了CO2的释放. 通过分析大潮期和小潮期的植被净光合速率发现,同一地点的植被固碳过程受潮汐的影响不很明显. 潮汐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土壤呼吸释放CO2的过程. 总体而言,崇西湿地在年周期内表现为CO2的汇.   相似文献   
99.
孔兰  陈晓宏  闻平  刘斌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858-1865
研究对翔实的实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2009/2010年枯水期珠江口磨刀门水道咸潮具有出现早、来势猛、影响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此次强咸潮上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009年8月以后,气候变化导致的珠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少,径流锐减是2009/2010年枯水期珠江口磨刀门水道强咸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潮汐是驱动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主要动力因素,潮汐愈强咸潮愈强;海平面上升是磨刀门水道强咸潮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研究对深入了解河口区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对保障河口区城乡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海洋微藻脲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了解海洋微藻对尿素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揭示水体尿素浓度升高对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及对近海有害藻类水华(HABs)形成的促进作用,对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在Peers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失活处理时间、提取液pH值、酶促反应温度以及微藻生长阶段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活处理时间、提取液pH值、酶促反应温度以及微藻所处的生长阶段都对微藻的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为:100℃下失活处理时间 > 2min;提取液pH值7.9;反应温度应与微藻生长温度一致;指数生长初期的藻体具有较高的酶活,而平台期后酶活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