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4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乙醇对含水层中燃油芳香烃内在生物修复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在生物修复,是在没有工程措施促进的情况下利用土著微生物降解含水层内灾害性物质的一种修复技术,在燃油烃污染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该技术需要确定自然衰减过程,并能够继续提供有效的风险保护。针对燃油污染含水层,北美与欧洲认为内在生物修复是值得优先考虑的应用技术。然而,随着乙醇燃油的推广使用,我国在应用这样的经验时需要考虑乙醇的潜在影响。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乙醇存在能够阻止燃油主要污染物芳香烃(BTEX)的生物降解,降低水环境的pH值,并可能增强BTEX在水中的溶解性,或存在对生物的毒性,或因为乙醇降解降低介质的渗透性能。因此,需要更好地认识乙醇的潜在风险,为发展乙醇燃油污染含水层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第四类芳香烃 活性特点: 芳香烃化合物的分子里至少含有6个碳原子,并且含氢的比例较脂肪类化合物少得多,为共轭环状结构,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13.
14.
15.
气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的乙醇和单环芳香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同时测定地下水中乙醇和单环芳香烃的顶空气相色谱方法。水中的乙醇和微量芳香烃经过顶空提取后,应用HP-5毛细管色谱柱,利用分流与不分流进样口进样,同时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GC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乙醇、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邻二甲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8~189.36mg/L、6.0~1500.0μg/L、6.0~1500.0μg/L、6.0~1500.0μg/L、12.0~3000.0μg/L和6.0~1500.0μg/L,最低检出浓度为137.14μg/L、0.62μg/L、0.55μg/L、0.51μg/L、0.51μg/L和0.59μg/L,水样加标回收率为91.91%L~106.35%L,RSD为2.79%L~3.76%L。表明该方法一次性完成地下水中乙醇和单环芳香烃的分离和测定,分析时间仅为15min,操作简便、灵敏。  相似文献   
16.
芳香烃含量对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台增压中冷缸内直喷(GDI)汽油机上,开展了不同芳香烃含量的汽油对发动机颗粒物粒径分布和数量浓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热机工况下,随着负荷增加,核态颗粒物增加明显,颗粒物排放逐渐由三峰分布演变为双峰分布,并且芳烃含量高时,颗粒物排放明显增多.冷机工况及冷怠速时,芳烃含量对颗粒物的排放影响较小.和冷怠速相比,热怠速时颗粒物向小粒径方向移动,且颗粒物数量减少.热怠速时高芳烃含量的汽油排气中颗粒物相对较多.不同芳烃含量下,发动机参数对颗粒物排放会有一定影响,重芳烃含量高的汽油其颗粒物排放也高.  相似文献   
17.
芳香烃清洁硝化催化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芳香烃硝化过程中替代硫酸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沸石类催化剂、粘土类催化剂、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固载化液体酸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及金属盐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以及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效率与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降解硝基芳香烃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尹萍  杨彦希 《环境科学》1998,19(6):79-83
综述降解硝基芳烃的微生物类群,代谢途径,遗传操作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9.
二噁英及类二噁英物质(dioxin-like compounds,DLCs)是一类高毒性化合物的统称,对其毒理学的研究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已有证据表明,高毒二噁英及DLCs主要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物毒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有机污染物被发现具有类二噁英分子结构并存在潜在生物毒性或活性。与此同时,如何评估二噁英及DLCs对本土生态生物的危害及其风险也受到更多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发现的新型二噁英物质、二噁英及DLCs的AhR致毒机制、相应的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及AOP在指导探索新型物质及物种敏感性方面上的新观点和发现,同时也展望了二噁英及DLCs在生态毒理及风险评估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二英类物质具有致癌、致畸等毒理及健康效应.我国二英类物质污染源较多,分布较为广泛,因此二英监测任务十分紧迫.但是我国二英实验室相对较少,单纯的仪器分析方法不能满足监测需求,因此急需发展经济、简便、快速的生物检测方法.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含免疫类检测方法和基于芳香烃受体(AhR)信号通路的检测方法,本文着重对这两类生物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