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50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430篇
综合类   1248篇
基础理论   163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232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6):1+77
<正>1本刊对来稿的要求(1)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稿件的保密性审查由作者单位审定。(2)文章采用电子投稿,字迹要清楚,外文应注意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例如MgSO4·7H2O不能写成MGSO4·7H2O。pH不能写成PH或ph、Ph等。(3)文稿要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精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真实性及先进性。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论著  相似文献   
99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最直接的依据.基于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对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补偿优先级及生态补偿额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1)重庆市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8898.99亿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类型;空间上,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达到...  相似文献   
993.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再生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实质是实现非再生资源开发中资源环境的价值补偿。非再生资源价值是由边际直接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三部分组成。由于边际直接成本可通过资源产品的出售得到直接补偿,因而不是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关注的焦点。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实际上就是在明晰资源环境产权基础上补偿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性成本。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使用者成本补偿的途径主要包括支付权利金、有偿出让矿业权、征收资源超额利润税、设立资源利润基金、实施资源耗竭补贴、实行税费优惠、征收跨州税和对资源所在地居民提供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等;外部环境成本补偿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法律法规,明确矿区资源环境治理界限和治理责任;推行资源开采许可证和矿山开发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值补偿绿色生态税制,推行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和连带责任制度,设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开展社会化补偿等。根据中国非再生资源开发实际,价值补偿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密切价值补偿同经济发展的联系,依靠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价值补偿;建立规范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保证矿业权所有者获得充分收益;统一实行权利金,建立完善的资源环境财政收入制度;完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科学有序的资源财政分配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和社会化等手段,建立资源环境损失价值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99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评价的延伸和发展,是将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概念。当然环境影响后评价属于企业施工的基本,也是企业为保护环境所建立起的制度,后评价的出发点始终还是以环保节能为出发点。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后评价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因此,解决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问题,促进节能理念的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95.
As a special ecosystem, an urban forest park,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 regular “forest park”, is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involved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The “urban forest park” can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by acting as a greenbelt. The Chengdu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is a rare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his “urban forest park” not only provides more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maintains ecological security but also meets the growing needs of people for foo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pirituality.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Chengdu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this study used the literature analog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o establish a targeted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system in this study area. In addition, combined with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indicator system was tested, and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index was determined. In the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dex System, three first-level indicators, such as ecological material products (with a weight of 0.412 6), ecological regulation (0.327 5), and dwelling culture (0.259 9); eight secondary indicators, such as product production (0.206 3), resource supply (0.206 3), and biodiversity (0.194 4); and twenty-three tertiary indicators, such as air negative oxygen ion (0.154 7), habitat quality (0.095 9), and ecological health benefit (0.075 5),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weight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indicators, it was clear that the supply of ecological material products is the main service function in the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ecosystem. Moreover, from the weights of the third indicator, the public’s cognition and concept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the “urban forest park”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supply service of products and resources to cultural services. In summary,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system designed for the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in this study has certain feasibility and extensibility tha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logical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for other “forest parks” worldwide. © 2022 Author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96.
席悦 《环境保护》2022,50(9):49-52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刑事治理同时保护国家环境管理秩序、财产利益和生命健康,且在价值结构上将三者并列,归属于单一罪名,适用同等法定刑。这种一元结构下的价值多重,与传统单一价值的刑法解释论难以兼容,并引发了个案之间裁判结果的失衡。环境污染刑事治理的价值多重有其现实合理性,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健康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重点关切。为此,有必要对环境污染刑事治理中的价值多重进行优化,提升健康权在价值多重中的结构性地位,加大对侵害健康权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从而更好突出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97.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旅游资源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关系日益密切,树立新旅游资源观是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再认识和再实践,能够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梳理与总结传统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1)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向日益多元,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完善理论”的良性互动局面。(2)新旅游资源观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价值观念变革、旅游需求提升、人均收入提高等背景下,人们对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重组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人们的思维认知对旅游资源性状改变的一种能动响应。新旅游资源观是对传统旅游资源观的根本突破,呈现出新旅游资源价值观、新旅游资源利用观、新旅游资源发展观、新旅游资源效益观和新旅游资源空间观等特征。(3)从旅游资源价值转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旅游资源区域效益、旅游资源空间重构等方面构建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的“五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体系,强化旅游资源的跨区域聚合、竞合与融合,揭示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4)面对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方法引进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阐释了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个概念的内涵外延,论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矛盾,并围绕如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了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保护补偿、经营开发以及价值实现保障等针对性机制举措,着力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闭环路径。  相似文献   
999.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非货币量核算:理论框架与方法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两个开创性的著作,即Gretchen Daily主编的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一书及同年Robert Costanza在Nature上发表的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引发了关于生态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政策等研究的热潮。中国近几年来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一系列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为前提的制度和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首先综述了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剖析了现有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两类方法,即货币量方法和非货币量方法的核心差异点与可能的融合点,构建了基于能值分析方法和融合货币量核算方法的非货币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的核算框架,包括:(1)重新分类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直接价值(增加NPP、固碳释氧、增加土壤、补给地下水/涵养水源、提供水源水电和农产品等)、间接价值(净化大气、水、土壤、人畜排泄物和减少水土流失/侵蚀等)和存在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调节径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三大类;(2)确立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体系;(3)厘清了核算中的加和原则等,以避免重复计算。该理论和方法学是解决现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不足的尝试和完整的方法论构建。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河流栖息地评价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夏霆  朱伟  姜谋余  赵联芳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2095-2104
维持河流生物完整性必须要有良好的栖息地条件.城市河流栖息地评价是城市河流治理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河流栖息地评价基准与城市河流栖息地特征密切关联.基于可拓学物元概念和其发散性特征,以及前人的研究,建立了包含水质、形态结构、水动力和水生生物4个类别要素的适应于城市河流健康修复实践的栖息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多级可拓物元评价模型,并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可拓学诊断方法以确定影响栖息地质量的关键因子.将以上方法应用于镇江市古运河,结合古运河修复目标和现状条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评价标准.经过1a多时间的野外调查,在古运河上选择6个500m长特征河段,分别对其栖息地、要素质量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古运河整体栖息地及水质、水动力和水生生物质量均较差;诊断分析表明,水动力和水质为影响栖息地质量的主要因素,水质污染指数、透明度、流量满足率和纵向连续性为影响古运河栖息地质量的主要因子,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古运河栖息地修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