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02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规划环评开展过程中,其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也不断的凸显出来。本文对这些制约因素深入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2.
赋予公民环境权,可以有效地制约企业滥用排污权和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行为,制约行政机关滥用环境管理权或不履行相应环境职责的行为,建立起一种权利和权力、权利与权利的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03.
运用心理定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规律,前面一个强烈的心理活动对于随后进行的心理活动的反应内容及反应趋势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对新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这个问题。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欣赏什么样的员工?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作风?新员工都急于找到这些答案。通过培训,使他们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心理定势,对其今后的行为产生指导和制约作用。企业的变革和发展,相应地要更新和改造原有的企业文化,首先就要打破已有的传统心理定势,建立新的心理定势。这将会遇到文化惰性的顽强抵抗。  相似文献   
104.
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正规就业的增加将十分有限,发展灵活就业是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尽管灵活就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对解决就业的巨大功能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探讨了湖北省荆沙市的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对推动湖北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若尔盖高原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尔盖谪原包括四川省境内黄河流域区的全部范围,与相邻的甘肃省玛曲沼泽湿地共同成为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地。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及政策等方面,对若尔盖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教工作.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更要重视这一工作,把它与依法监管、隐患预防、事故救援、事故调查等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这是因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安全生产宣传舆论监督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手段,不仅产生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形成安全生产长效久安的制约机制.任何轻视安全生产宣教工作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领导,必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远见,开展工作起来将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08.
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更是安全生产实践的主体,企业的领导者(管理层)、从业人员、机械设备三者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稳定.制约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09.
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灵魂.企业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就需要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在诸多因素中,员工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因素.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安全责任心和安全行为的制约作用又是直接的.  相似文献   
110.
时至今日,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己采用了“电子眼”、“电子警察”等“非现场执法”。客观地说,这对违章行为确实起到一定的震慑和制约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招致包括法律界在内的质疑。笔者拟从法律角度反思“电子眼”执法的弊端,并提出完善这一非现场执法系统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