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0篇
综合类   334篇
基础理论   13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72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应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标准方差、加权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最小方差法等)分析了环渤海四海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总结出它们发展海洋经济的民同,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2.
对17份腰果种质进行截干处理,测定截干后萌生新梢的总数、长度、直径和叶片数,分析不同腰果种质萌生能力之间的差异,同时对植株大小与萌生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新梢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腰果种质的萌生能力有差异,在新梢总数、长度、直径和叶片数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植株的萌生能力与截干前冠幅以及被截一级枝条直径大小有关,新梢长度、直径、叶片数、新梢总数与截干前植株冠幅和被截一级枝条直径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新梢总数、长度、直径、叶片数等性状中,除新梢总数与新梢叶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性状彼此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3.
基于决策树的辽宁省北部沙漠化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沙漠化问题较突出的辽宁省北部地区为例,选取2007年Landsat 5 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通过对影像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常见地物及典型沙漠化土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和波段间的相互运算,将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和遥感图像缨帽变换后的土壤亮度指数(SBI)、绿度植被指数(GVI)及湿度指数(WVI)等特征变量融入决策树分类模型后进行分层分离,从而实现对沙漠化信息的高精度提取。结果显示,决策树分类法可排除提取地物时的干扰信息,是保证沙漠化土地信息快速自动提取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4.
选取气溶胶光学厚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均风速、人口密度、GDP密度和NDVI作为影响因子,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重要性排序和偏依赖图技术,研究中国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与多元回归、广义可加模型和BP神经网络相比,随机森林模型估算的PM_(2.5)浓度精度最高,可用于PM_(2.5)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②PM_(2.5)浓度随气溶胶光学厚度、人口密度和GDP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随降水、风速和NDVI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随海拔和气温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③气溶胶光学厚度对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可解释37.96%的PM_(2.5)浓度空间分异;年降水量对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小,解释率仅为5.75%.④影响因子与PM_(2.5)浓度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地理分区的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气溶胶光学厚度对华南地区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对东北地区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5.
饮食习惯一直被认为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基于对29省29所高校9192份大学生食堂就餐的实地调查问卷,从南北差异视角探讨了个体食物浪费行为的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相对北方籍大学生,南方籍大学生浪费食物的概率更高,南方籍大学生在高校食堂就餐时食物浪费量和浪费率也高于北方籍大学生。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证实南北方主流饮食模式是引发浪费差异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匹配大学生南北方籍贯和所就读高校的南北区位,并以“南方大学生在南方高校求学”模式为基准,发现“南方大学生到北方高校求学”模式下,个体有更低的食物浪费概率、浪费量和浪费率。但“北方大学生到南方高校求学”模式下,个体没有显示出较低的食物浪费概率、食物浪费量和食物浪费率,从而稳健地证实南北方主流饮食模式是引发浪费差异的关键所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6.
为了解四川盆地大气中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分别在该区域典型城市(成都市)和背景地区(峨眉山)进行了大气单颗粒样品采集.基于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对两地累计3923个单颗粒的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混合状态等进行了全面观测和分析,并对两地颗粒物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地气溶胶颗粒主要包括有机物、富硫、矿物、烟尘和飞灰/金属颗粒,除了以单独的外混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颗粒以两种及两种以上颗粒类型混合(即内混)形式存在.通过对成都市不同污染状况下单颗粒特征对比发现,"污染天"的内混颗粒占比高于"清洁天",分别为74.2%和68.6%;相比"清洁天","污染天"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更广且峰值区间更大,表明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大气混合趋于更强.对比成都市与峨眉山分析结果得知,成都市以内混的有机物-硫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2%),而峨眉山以外混的有机物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5%);成都市含硫类颗粒物(如有机物-硫颗粒)贡献高于峨眉山,而峨眉山两种含碳类颗粒(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高于成都市;此外,成都市与峨眉山两地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及峰值区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两地颗粒物来源和老化混合的差异.在峨眉山,与非降雨天相比,一些易溶于水的颗粒物(如含硫类颗粒)在降雨天占比明显降低,而源自当地燃烧过程、粒径较小且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17.
为探究北京地区大气PM2.5载带金属在城区和郊区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的差异,于2017年6~11月采集海淀和大兴两地的PM2.5日样本,分析PM2.5及其载带的13种金属浓度.利用PMF源解析方法对13种金属元素来源进行分析,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其中9种金属的健康危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城区PM2.5及Cr、Co、Mn和Ni等10种金属浓度与郊区均有显著差异P<0.05).源解析结果发现,城区和郊区均可解释为4个源,但来源略有不同,占比亦有差异.城区的为机动车源(51.2%)、燃煤来源(19.1%)、扬尘来源(19.3%)和燃油来源(10.4%);郊区的为机动车源(47.9%)、燃煤来源(22.6%)、扬尘来源(20.2%)和电镀来源(9.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城郊各金属HQ值均小于1,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城区中Ni和Pb,郊区中Cd、Co、Ni和Pb可忽略致癌风险,而城区的As(2.77×10-5)、Cd(2×10-6)、Co(1.76×10-6)和Cr(Ⅵ)(7.88×10-6),郊区的As(8.34×10-6)和Cr(Ⅵ)(4.94×10-6)的R值介于10-6与10-4之间,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18.
为了解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PM2.5浓度值特征和差异,使用小波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12个主要城市冬、春季PM2.5浓度值进行分布特征和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差异影响,PM2.5浓度值在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城市有明显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冬、春季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PM2.5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空气质量优于西北内陆,PM2.5超标率相对较低,而乌鲁木齐和西安PM2.5超标占比较高;2)小波分析显示,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在周期上表现出明显区别,但整体出现在冬季(80 d之前);3)Spearman相关系数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性,相关系数由西北内陆向东部沿海城市依次减弱;4)东部和西北PM2.5浓度值突变在时间尺度上有较明显差异,西北内陆突变值整体出现在第2,11,24,49,70天,东部沿海则出现在第2,17,42,53,70天。  相似文献   
119.
120.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前后NDVI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三断面输水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大小并推测河畔植被对输水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随着输水进行,研究区NDVI与地下水埋深逐渐呈负相关趋势,NDVI增幅随地下水埋深减小逐渐增大;输水前后相同断面NDVI差异极显著,根据输水前后NDVI差值大小确定植被恢复速度为: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各断面NDVI在输水前没有差异,输水后断面间NDVI差异显著,根据差异大小确定恢复程度顺序为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以大西海子水库周边NDVI为参照,确定经7年8次生态输水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三断面植被恢复度分别为20.2%、18.4%和8.4%。以上研究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仍然有限,坚持持续输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