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4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安全科学   1178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338篇
综合类   1835篇
基础理论   213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120篇
社会与环境   192篇
灾害及防治   54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91.
水稻是中国及全球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系统视角研究其生命周期碳足迹对实现水稻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2018年22个水稻主产省份的统计数据,结合生命周期评估(LCA)法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开发的CF-Rice水稻碳足迹计算工具,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水稻食物系统“从摇篮到销售”的碳足迹及其结构组成、地区差异和水稻类型差异。结果表明:1)以单位产量碳足迹进行比较(以CO2 eq计),晚籼稻(2.31 kg·kg-1)>中籼稻(1.32 kg·kg-1)>粳稻(1.13 kg·kg-1)>早籼稻(1.08 kg·kg-1);以单位面积碳足迹进行比较(以CO2 eq计),晚籼稻(9.15×103kg·hm-2)>中籼稻(6.34×103 kg·hm-2)>粳稻(5.56×103 kg·...  相似文献   
892.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该污染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进程。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的应用可以发挥较大作用,通过这个系统的结合,可以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也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使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与改善。就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来讲,传统系统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问题,如准确性不高、监测时间过长、监测效率低下等,对此RS与GIS技术的联合使用是一个创新点,也是一个优化系统监测的方向。本文主要是针对RS与GIS技术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93.
为了提高项目效益或减少项目损失,基于流场在不同地形影响下的表现,针对两个实际工程项目,采用不同模型对比分析了局部复杂地形下的风资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局部复杂地形,受不同地形的加速、屏障效应等影响,风流流场中不同位置流速不再与地形高程正相关,资源分析需综合考虑地形、测风塔、场址机位位置等因素;为了更为精确地建立流场计算模型、分析风资源情况并计算场区发电量,可通过改变模型计算区域大小、补充测风资料、完善地形图等方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94.
基于2015—2017年汉丰湖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改进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先对水质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改进主成分分析作降维处理并计算主成分得分值,再对选定的主成分作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水质预测回归模型,并用于研究区水质的评估预测。结果表明:选出的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3%,实现了数据结构的简化;同时,改进主成分回归预测值总体上更趋近于实测值,其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大值4%,而常规方法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大值接近10%,体现出该方法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95.
气候变化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积累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邀请全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评估国际上正式发表的文献,提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进展的最新认识结论。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统计中国在气候变化十大重要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和影响力、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以及中国大陆引文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贡献,分析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贡献与局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大多数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已居全球第二或第三位,但在海洋与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论文量明显落后;与美国和英国相比,中国气候变化科技成果的各类影响力指标明显偏低;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IPCC评估工作,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但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大陆引文的角度看,中国贡献仍整体偏弱,中国大陆引文的贡献呈领域分布不均衡,优势领域少,成果影响面窄的特点。与科学基础领域相比,中国在影响和适应、减缓和国际合作领域的科学贡献更弱,对全球视角关注不够,但中国大陆引文总体的国际科学合作活跃度较高。后巴黎时代,中国需要更加面向国家需求、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目标以及国际气候变化科技前沿,加强全球视野和原始创新,突出中国优势和特色,使气候变化的中国研究成果更多支撑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896.
近年来受入海水沙减少、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和海洋动力作用等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凸显。基 于实测地形和波浪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过程及稳定性变化。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主要分 布在近岸10km 内,2007—2015年距岸8 km 区域内表现强烈侵蚀,堤前海床较2000—2007年时段侵蚀量增大,海 床侵蚀向岸加剧。随着现行河口沙嘴的淤积延伸和孤东浅水区的不断侵蚀,孤东南大堤外海逐渐形成了“近岸区深, 远岸区浅”的反剖面形态。随着工程防护区近岸持续侵蚀,等深线不断向岸移动,堤前海床不稳定性逐渐加剧,2015 年84.20%的堤前海床处于强或极强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7.
目标间关系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执行的重要挑战。本文回顾了关于目标间权衡和协同关系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既有研究中平衡目标间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可以促进多目标实现的政策创新手段,总结了影响监测评估和政策手段发挥作用的因素。研究发现:目标间普遍存在部分或整体性的权衡和协同关系;以综合指数法和事前评估法为代表的评估方法开始转向关注目标间复杂的联动关系;减贫、减排、土地政策以及清洁生产和多元利益主体协作机制对目标的整体实现有助益;监测评估作用的发挥受限于数据管理和绩效测量方法的选择,政策手段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治理能力和既有制度安排的影响。最后,对未来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展望和建议,要确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整体关系,加强对目标执行和实现的事前评估能力,将更多本土化的SDGs指标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98.
899.
政府部门工作绩效测量是对政府部门工作开展的效率、效益、公平、秩序等方面进行评估,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应当开展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基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划分,分析其在履行职责、责任落实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进行绩效评估对象的分类,针对各类部门确定评估指标设计思路,建立评估结果测算模型,设计绩效测量流程,并在华东某省进行实证应用。基于职能特征分类的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绩效测量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够科学、客观分析政府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促进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责任、员工责任的层层压实。  相似文献   
900.
董涛  王振龙  金菊良 《灾害学》2020,(4):222-227
为进一步处理旱灾风险子系统及其中指标的发展趋势问题,在计算评价样本的指标数联系数、指标值联系数和平均联系数的基础上,引进五元减法集对势判断子系统风险趋势并诊断风险脆弱性因子,建立敏感性-适应性、脆弱性-危险性子系统风险矩阵链式传递得到旱灾风险等级,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和五元减法集对势的区域旱灾风险链式传递诊断评估方法,并应用于济南市。结果表明:济南市旱灾风险等级自1999-2005年呈逐年降低趋势,干旱趋于改善,其中2002年旱灾风险等级为4级(较强),其危险性子系统风险状态处于反势,其他年份逐年改善且子系统风险状态基本处于均势或同势。用五元减法集对势识别出了影响济南市旱灾风险等级的主要因子有森林覆盖率、城市日用水量、水库调蓄能力、城市水资源协调能力、降雨量,它们是济南市旱灾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监测或调控的对象。上述风险矩阵和五元减法集对势耦合的旱灾风险链式传递诊断评估方法可为准确判别资源、环境、生态等复杂集对系统所处状态及总体发展趋势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