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325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河道溢油事故已成为内河道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对社会、经济和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新建的水上项目必须通过溢油风险评价来分析项目建设投产后对周边的环境影响,目前溢油风险评价尚无统一的方法,且风险分析不够深入。本文基于国内外经典的油膜动力学模型及统计学等理论,明确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中事故源强、事故概率、溢油油膜影响范围、风险应急时间以及水厂吸水口关闭时间等几个关键问题的分析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河道溢油事故的环境风险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一起船舶油污事故的溢油源调查为例,简述了重复性限法、t检验法两种方法的判定原则及判定流程,具体介绍了两种方法在船舶油污事故溢油源鉴定中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重复性限法、t检验法是两种值得在船舶溢油事故鉴定中推广应用的判别方法,诊断比值的准确性是影响两种判定方法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3.
油指纹快速分析辅助鉴别及油品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上溢油事故排查鉴别的需求,开发了一套油指纹数据管理和鉴别软件系统,系统包括综合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鉴别两大组成部分。开发的数据库用来存储基础地理信息、油样空间信息、油样基本信息、油样二维谱图数据、油样特征指纹数据等。指纹分析鉴别模块实现了油样谱图的准确积分、特征指纹指标计算、油样比对鉴别、油样分类鉴别、油样检索排查等功能。系统开发完成后,在黄渤海多次溢油事故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极大提高了溢油事故排查工作的效率,为海上溢油事故执法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
对海底管线穿孔后如何阻止溢油、减少海上.油污染,提出了采用负压保护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5.
选取天然羽毛压缩物和复合聚酯纤维两种吸油毡,取4种油(2种原油和2种燃料油)进行短期风化,测量2种吸油毡对不同风化程度油的吸附量。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油风化程度的增强,天然羽毛对其中3种油的吸附量稍有增加,而对其中较轻原油的吸附量减小明显;复合聚酯纤维吸油毡对4种油的吸附量都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天然羽毛。原因是天然羽毛孔隙大材质厚,主要靠孔隙吸油,而聚酯纤维孔隙小且薄,表面粘附油的比重较大。对高密度油而言,风化程度越大,吸油毡越难靠孔隙对其渗透吸收,而表面粘附油占总吸附量的比重增加。可见,在应对不同风化程度油时,选取吸油毡须有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清除油污。  相似文献   
36.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正在向海洋进军,人类钻井足迹从陆地延伸到海洋,茫茫大海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油气钻井平台,犹如洒在蔚蓝海面的点点星光。海底蜿蜒曲折的油气管道,成为全球能源运输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海底油气管道不断延伸变长,海底油气管道破裂泄漏的风险也悄然增加,成为海洋溢油事故的原因之一,防范海底油气管道的泄漏已成当务之急。与传统碰撞或触礁导致油轮泄漏、钻采平台操作失误或部件老化等原因引发的溢油事故相比,海底油气管道破裂在行为模式、影响范围、修复周期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因此应对策略和预防措施也必须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中国沿海溢油事件频频发生,海洋溢油的损害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溢油损害评估体系,海洋溢油事故所造成的生态损害往往被低估。本文着重介绍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常用模型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模型中的Type A模型、生境等价分析法以及针对中小型溢油的简易评估模型,分析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溢油数据库不够完善、部分损失难以量化、参数输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深海溢油的适用性不高等。最后提出我国应通过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评估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38.
详细介绍了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技术的运行过程和特点;阐述了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过程中电磁场作用下的水、气、油多相介质的流动特性和系统性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油污水处理量1 000 L/h的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装置实验室样机的研制和水槽油污水回收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层厚度在3 mm~4 mm时,工作电流密度2 300 A/m2,油污海水处理量1 100 L/h,平均收油量(32~56)L/h;油膜厚度小于1 mm、甚至是微米级油膜,回收分离效果明显;回收油含水率小于5%,处理后的海水达到国标第四类海水水质无明显油膜的标准。  相似文献   
39.
以BFT(baffled flask test)法测定原油分散率为指标,评价了一种低温型海面溢油分散剂对命名为SZ36-1、QHD32-6和BX的3种重质原油的乳化分散作用,并分别考察了温度、剂油比、盐度、p H等因子对该分散剂乳化分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分散剂在0~15℃温度范围内,对QHD32-6重质原油可保持较高的分散活性,分散率高达50%以上。0℃时,该分散剂的适宜使用条件为剂油比为1∶5~1∶10、p H为7.8~9.0、盐度为11.0~33.0;15℃时,该分散剂的适宜使用条件为剂油比为1∶5~1∶25、p H为6.0~9.0、盐度为11.0~33.0。该分散剂对QHD32-6和BX原油也具有较好的分散作用,但对含有高胶质的SZ36-1原油分散活性却较低,表明该分散剂对原油的分散活性与油品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发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日趋频繁,科学合理的海洋溢油风险分区可为预防和减少这类事故提供管理依据。本文基于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研究和溢油污染事故机理分析,建立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指标体系,提出海洋溢油风险量化模型,确定基于GIS的分区原则、分区单元、风险量化、风险分级等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方法。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应用分区方法将大连市近岸海域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