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GIS技术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石漠化发生及演变分布、岩性、地貌、区域经济等时空特征,并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石漠化发生、演变与碳酸盐岩岩性密切相关;其发生及加剧区域主要分布在较适宜人类活动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中;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程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反相关。因此,石漠化治理必须根据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的区域、岩性和地貌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石漠化的程度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  相似文献   
62.
数字     
《环境教育》2012,(6):8
1600万亩我国森林面积从1999年到2011年完成了退耕还林4.34亿亩。"十二五"期间,我国拟在川、渝、鄂等长江中上游重点水源区,黔、桂、滇等喀斯特石  相似文献   
63.
文章阐述了四川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基本情况、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和治理成效,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按照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协同增效等原则,提出了深入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建议。研究指出,虽然四川省石漠化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从多年的治理实践看,四川省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依然面临着生态系统依然脆弱、技术支撑能力不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治理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应采取以下具体举措:一是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二是开展草地改良与建设;三是实施配套工程,保土节水。  相似文献   
64.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是喀斯特区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针对广西岩溶地区5个典型县展开的石漠化专题性监测,其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历史监测数据与最新遥感影像,在ArcGIS10.1平台里进行图斑区划与解译,然后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新旧两套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和重分类,最后以制作的统计分析报告和专题图件为成果输出。该监测方法可以定期掌握并获取石漠化状况与动态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65.
2001年“广西环 保世纪行”6月12日拉开了帷幕。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好石漠化,再造秀美山川。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检查采访活动过程中,记者的所见所闻,可说得上是亦喜亦忧、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66.
近20年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TM、2000年ETM+、2010年HJ-01A 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1981-2009年气象要素数据分析研究区近20年石漠化变化特征,以及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变化比较剧烈,石漠化强度变化最大的是潜在石漠化,1990-2000年减少了151.96 km2,2000-2010年面积减少了112.22 km2。1981-2009年研究区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石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石漠化的产生和演化更多的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张文娟  廖洪凯  龙健  李娟  刘灵飞 《环境科学》2015,36(3):1053-1059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内5年、17年、30年生花椒林和乔木林(约60年)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了0~15、15~30、30~50 cm这3个剖面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0年生花椒林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在各层土壤中均高于对应的乔木林土壤,而5年、17年生花椒林地各层土壤则均低于对应的乔木林土壤,3种花椒林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分配比在各层均高于对应的乔木林土壤.长期种植花椒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乔木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在各层均显著高于对应的3种花椒林土壤(P0.05).随花椒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在0~15 cm和15~30 cm土层先增加后减少,在30~50cm土层则为先减少后增加.短期花椒种植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增加,长期则降低了0~15 cm和15~30 cm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花椒种植有利于深层(3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68.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积累与供应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各级团聚体不同形态氮库分配特征以及团聚体氮库与土壤氮素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全氮、轻组氮、碱解氮、矿质氮含量基本上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峰值出现在0.25 mm粒径.除矿质氮外,各种氮形态在不同样地之间,总体上表现为弃耕地草地灌丛地灌乔林地乔木林地、人工金银花地人工林地.2各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受团聚体粒径质量分数控制,其中5~10mm、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较大,土壤氮主要贮存于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贮存有重要意义.3团聚体全氮贮量中,0.25~1 mm、5~10 mm、2~5 mm粒径对土壤净氮矿化量贡献大,其它粒径贡献较小.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中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逐渐提高,大团聚体氮贮量相应提高,在增强土壤供氮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有机氮的贮存与保护.  相似文献   
69.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明显,要实现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刻不容缓。然而,中国西南地区被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此,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人-资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喀斯特区域改进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八条建议。  相似文献   
7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就我国贵州地区来说,近年来石漠化比较严重,而且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缓解目前的环境压力,需要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加强治理。本文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研究这一问题展开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