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重点集中在碳排放的削减上。作为一种市场手段,碳排放权交易普遍被认为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减排工具,因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发展我国碳交易市场是必然趋势,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把握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特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102.
《巴黎协定》下中国气候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巴黎协定》签署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回顾,对《巴黎协定》中的温度控制目标与执行机制、透明度框架、减缓与适应、损失和损害几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识别了《巴黎协定》下中国气候治理面临的潜在挑战,如履约活动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损失和损害及其责任等,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一是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团结立场相近的国家;二是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可比性来应对透明度框架的要求;三是加强短期适应性投入来应对国际减排长期性带来的风险;四是在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应对气候损失和损害。  相似文献   
103.
姜诚 《环境教育》2014,(4):17-20
正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在国内推行。此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碳交易市场也相继启动。因此,有人将2013年称做"碳交易元年"。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确定的7个碳交易试点中,只有湖北、重庆两个省市仍在酝酿中。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近1/4。在未来20年,全球每年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长量的一半来自中国。而企业又是碳排放大户。如果碳交易全面推广开来,将对企业带来什么影响?负担还是红利?  相似文献   
104.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林业自愿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强制性碳排放配额在市场上交易为减排提供碳汇,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增汇和减排功能。然而,作为主要林业碳汇贡献国之一,中国尚未构建纳入林业行业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以林业CCER经营开发和抵消强制碳排放配额双重关联市场为视角,首先,基于林业CCER第一重关联市场——森林经营的碳汇增量市场,综述了林业CCER项目经营开发以及木材和碳汇联合产出相关研究;其次,基于林业CCER第二重关联市场——抵消碳配额的存量交易市场,梳理了林业CCER参与碳配额市场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以及与碳排放权价格的关联机制等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林业CCER项目投入产出市场要素纵向关联市场价格传导机制、林业碳汇定价机制以及林业CCER与碳配额价格传导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完善林业CCER经营开发和抵消碳配额清缴,推进林业CCER与碳市场有效衔接以及加快林业CCER纳入碳交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为探寻碳交易机制下重污染企业碳减排影响因素,研究政府和重污染企业博弈互动机理,以公众和企业意愿为约束,引入碳交易、碳补贴及碳惩罚手段,构建政府与重污染企业演化博弈理论模型,确定不同情形下的系统稳定演化策略,并选取相关数据模拟仿真。研究表明:(1)碳惩罚、碳补贴和碳交易规制手段组合使用为最优监管策略,碳交易机制通过碳交易收入可有效抑制成本因素的负向作用,促进双方积极参与碳减排;(2)受交易价格和碳配额联动影响的碳交易收入,突破一定阈值对博弈双方起正向作用,但存在波动效应;(3)政府和重污染企业碳减排演化博弈系统受双方初始策略比例、成本收益、公众意愿、企业意愿和碳交易市场作用共同驱动,尤其是企业对政府的意愿约束作用显著,可有效推动博弈双方采取积极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