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23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100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790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292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41.
营养和环境条件对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考察了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CCRC10900基本生长代谢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R.erythropolis CCRC10909合成的絮凝剂约80%以上分泌至胞外培养基中,仅20%左右的絮凝活性存在于菌体细胞上,蔗糖是该菌生长及絮凝剂合成的最佳碳源;玉米浆既能刺激菌体生长,又能显著提高絮凝剂的水平,生物絮凝剂的合成与培养基碳氮比密切相关,碳氮比在20-30之间时,絮凝活性达到最大,碳氮比低于10或高于100后,絮凝活性迅速下降,提出了促进絮凝剂合成的控制策略,发酵前期适当提高玉米浆的浓度,发酵后期按碳氮比为20-30,补加一定量的蔗糖和尿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一策略,最终发酵液的絮凝活性和细胞生长量分别增长了8%和33.3%。  相似文献   
142.
磁絮凝法处理DZA有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磁絮新颖产分离技术,应用该技术能有效处理水中DZA有机物,实现数秒内的快速分离污泥,污泥含水率低。  相似文献   
143.
为提高湿式除尘装置对炭黑颗粒物的去除效率,通过向吸收液中添加复配表面活性剂以提高吸收液对炭黑的润湿性,投加絮凝剂使进入吸收液的炭黑颗粒发生凝聚和沉降,从而使吸收液得以循环利用。其中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氧乙烯(9)醚(AEO-9)为主,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和壬酚基聚氧乙烯醚(TX-10)分别复配,筛选出复配效果最好的一组复配液;然后投加絮凝剂,探讨絮凝剂的加入对吸收液中炭黑颗粒物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EO-9浓度为0.05mmol/L,TX-10浓度为0.09mmol/L时,吸收液的表面张力最小,为36.75mN/m;投加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浓度为100mg/L时,经15min沉降,炭黑的沉降率可达88.1%,上清液中悬浮颗粒的平均粒径为6.36μm。  相似文献   
144.
介绍了用于水处理中作助凝剂的活性SiO2的新型制备方法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5.
聚硅硫酸铝的形貌结构和絮凝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  邵俊  梁晶  闻瑾 《环境工程学报》2008,2(4):476-481
以工业水玻璃、工业硫酸铝为原料制得聚硅硫酸铝(PASS)复合絮凝剂,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nAl/n(Si)的PASS的形貌,借助倒置式生物显微镜分析了PASS所形成絮体的形貌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絮体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PASS中铝与聚硅酸的相互作用情况,考察了模拟江水中胶体颗粒物和PASS水解物的Zeta电位随pH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PASS的絮凝机理和絮凝过程.结果发现:nAl/n(Si)对PASS的形貌有较大影响,絮体粒度分布的数据印证了该结果;红外光谱图表明PASS中有Si-O-Al振动峰出现,峰强度随nAl/n(Si)减小而增大;X-射线衍射图证实了聚硅硫酸铝不是晶体,而是铝水解产物与聚硅酸共同作用形成的无定型聚合物;吸附架桥及粘结卷裹作用是PASS絮凝时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6.
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秸秆类纤维素为原料制备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BF),优化了CBF的培育条件。同时解析了CBF活性物质在发酵液中的分布,并对CBF的活性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效纤维素降解菌HIT-3的作用下,秸秆类纤维素发酵3天产糖量达到高峰,此时接入CBF产生菌于灭菌后的纤维素发酵液中,在30℃、140r/min的旋转式摇床上培养36h,整个过程中只需将纤维素发酵培养基的pH值调节到7.2。在上述条件下CBF可获得较优的絮凝效果;多糖是CBF的主要组成成分,CBF的热稳定性良好。其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相似文献   
147.
固定化白地霉处理高硬度及高矿化度岩溶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白地霉固定化小球处理太原市地下岩溶水达到最佳絮凝效果,分别研究了白地霉菌体的最佳扩大培养条件.同时,分别选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及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明胶(PVA-SA-明胶)作为固定化剂,固定化白地霉菌体,进行絮凝性能分析.最后,确定了固定化小球处理岩溶水的最佳搅拌时间及投加量,并与六水合氯化铝、自制三元复合吸附剂及壳聚糖的5%冰醋酸溶液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将白地霉种子培养基按3%的接种量接入白地霉扩大培养基3中进行扩大培养,可在第2d获取活性较好的大量白地霉菌体进行固定化.处理岩溶水时应选用PVA-SA-明胶固定化的白地霉小球,并在其投加量为4g·L-1、搅拌时间为60min时,对岩溶水矿化度、硬度的最大絮凝率分别为96.88%、50.00%.经与化学混凝剂絮凝性能对比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絮凝效果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8.
脉冲电絮凝处理三次采油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自制的脉冲电絮凝装置对油田三次采油污水进行了处理,讨论了脉冲电流参数,包括脉冲峰值电流、频率、占空比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处理条件。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油田三次采油污水的COD和浊度分别达到66.3 mg/L和1.5 FTU,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同时,脉冲电絮凝法处理三次采油污水的效果优于投加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的化学处理法,在处理效果和节省电能的方面明显优于直流电絮凝方法。  相似文献   
149.
将硫酸铝和壳聚糖复配作为微絮凝助滤剂(AS-CTS),考察其强化过滤性能.利用分子量分级、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有机物的去除特性,通过Zeta电位、絮体粒径、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其强化过滤机理.结果表明:AS-CTS较AS、CTS强化过滤效果明显,在AS/CTS复配比为2:1、CTS投加量0.3mg/L,转速300r/min,搅拌时间2min的条件下,砂滤出水浊度能达到0.1NTU、颗粒物125个/mL,残余铝浓度0.02mg/L;浊度和颗粒物去除率较未加AS-CTS分别提高了58%、61.7%.AS-CTS强化过滤可有效去除分子量>30KDa的腐殖酸和1~3KDa间的色氨酸类蛋白、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AS-CTS主要靠高分子吸附架桥作用和界面化学作用,增加胶体颗粒在滤料表面的粘附;通过形成较大粒径和分形维数的微絮体,增强絮体向滤料表面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0.
康英  段晋明  景传勇 《环境科学》2015,36(2):523-529
为探明氯化铁(Fe Cl3)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地下水中砷(As)的去除过程及机制,分别进行了批吸附实验、现场絮凝-直接过滤实验、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光谱(EXAFS)及电荷分布多位络合(CD-MUSIC)模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As主要为五价[As(Ⅴ)],浓度为40μg·L-1.现场柱实验直接过滤工艺中Fe投加量为1.5 mg·L-1,出水As(Ⅴ)浓度均低于10μg·L-1,92 h内可提供64 984 L安全饮用水.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泥饼浸出液中As浓度为3.4μg·L-1,远低于美国环保署限定值(5 mg·L-1).EXAFS和CD-MUSIC模拟表明Fe Cl3絮凝去除地下水中As(Ⅴ)存在两种机制:在p H 3~9.5范围内,As(Ⅴ)主要以双齿双核吸附在氢氧化铁上;p H9.5时,As(Ⅴ)主要与Ca2+和Mg2+形成沉淀而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