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13篇
综合类   532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UV-B辐射与酸雨胁迫对生菜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雨和紫外辐射的增强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生菜(lactuca)为实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UV-B(280~320nm)辐射与模拟酸雨(AR)的胁迫对生菜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的增加降低了生菜植株的蒸腾速率、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的质量分数,且下降幅度随紫外辐射的增强而增大。UV-B辐射的增加提高了生菜叶片中类黄酮的含量,其增加幅度随紫外辐射的增强而增大。酸雨对生菜的蒸腾速率、叶绿素的质量分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酸雨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大.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的增加,叶片中的水的质量分数持续降低,而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存在一个使品质发生突变的阈值范围.酸雨使得生菜中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大;随着酸雨酸度增强,植株中水质量分数持续降低;酸雨使生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先减小后增加。在UV-B和酸雨的共同作用下,只有对类黄酮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他指标表现不明显,但是可以看出复合作用下指标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一因子的胁迫,并且下降幅度受UV-B辐射强度和酸雨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2.
天然水体中有机酸当量浓度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惠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7,16(2):185-191
本文根据天然水体中溶解有机在碳与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有机酸当量和水体溶解有机碳之间的近似定量关系,提出了由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得到溶解有机碳或总有机碳浓度,最终得到有机酸和有机酸根当量浓度的转换方法,为大区域天然水体有机酸碱缓冲作用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转换途径。  相似文献   
123.
用动态淋洗试验,研究了不同pH的模拟酸雨对红壤中铝形态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淋洗引起红壤中盐基离子的淋失和土壤铝的溶出.随着酸雨溶液pH的降低,盐基淋矢量和铝溶出量增加.酸雨淋洗影响土壤铝形态的转化,使红壤中交换态铝上升,吸附态羟基铝有所下降.这说明在酸雨长期作用下,羟基铝溶解,并转化为交换态铝和引起铝的溶出,使铝进入环境,危害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4.
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雨水中的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用TCPO-H2O2发光体系对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pH=10.3,OPA浓度为10mmol.l^-1,氨浓度在0-6mg.l^-1时,其浓度和发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本法的最低检出限为2ng.l^-1。可用于实际雨水样品的测定,测定结果还表明:本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线性范围宽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分析及连续自动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5.
模拟酸雨条件下降尘中Cu,Pb,Zn,Cr各形态的溶出和转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高连存  冯素萍 《环境化学》1994,13(5):448-452
本文用Tessler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条件下,降尘中Cu,Pb,Zn,Cr各形态的溶出和相互转化。试验表明:(1)降尘中Cu,Cr的溶出量随酸雨酸度的增大而增加;Pb,Zn没分别在PH=3.5和PH=4.5时溶出量最大,溶出的金属多源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说明这两种形态的稳定性较差。(2)在模拟酸雨条件下,Cu,Pb,Zn,Cr各形态的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Cu从其优势形态有机结合态向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126.
溶液中金属离子和pH对红壤吸附SO4^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溶液中金属离子和pH对红壤吸附SO_4~(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降低,红壤吸附SO_4~(2-)的量增加;溶液中金属离子种类不同,红壤吸附SO_4~(2-)的量差异很大。其次序为Al~(3+)>Zn~(2+)>Na~+。实验结果也表明,当溶液中有Al~(3+)Zn~(2+)离子存在时吸附的SO_4~(2-)较有Na~+离子存在时吸附SO_4~(2-)难被水解吸下来。  相似文献   
127.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sulfur and nitrogen spec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cidify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but nitrate and ammonium are also critical nutrients for plant and microbial productivity. Both the ecological response and the hydrochemical response to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re of interest to regulatory and land management agencies. We developed a non-spatial biogeochemical model to simulate soil and surface water chemistry by linking the daily version of the CENTURY ecosystem model (DayCent) with a low temperature aqueous geochemical model, PHREEQC. The coupled model, DayCent-Chem, simulates the daily dynamics of plant produc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cation exchange, mineral weathering, elution, stream discharge, and solute concentrations in soil water and stream flow. By aerially weigh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separate bedrock/talus and tundra simulations, the model was able to replicate the measured seasonal and annual stream chemistry for most solutes for Andrews Creek in Loch Vale watershed,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Simulated soil chemistry, net primary production, live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for forest and tundra matched well with measurements. This model is appropriate for accurately describing ecosystem and surface water chemical response to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8.
129.
湘潭市酸雨污染状况、化学组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05年湘潭市城区降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湘潭城区酸性降水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变化趋势和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十五期间”湘潭市区酸雨频率在50%以上,pH值平均范围在4.56—4.91,属重酸雨区;SO4^2-/NO3^-比值为4.93~6.13,属典型硫酸型;湘潭城区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冬季酸雨出现的频率最多,秋季最少;酸雨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依据相关系数法检验,湘潭市的酸雨从总体上看污染趋势无显著性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0.
模拟酸雨对砂浆的强度、物相和孔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