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70篇
安全科学   290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37篇
综合类   624篇
基础理论   196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40篇
灾害及防治   6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太湖上游的水文特征及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57~1988年太湖上游主要入湖河道的水位和流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基于年径流量,对太湖上游河流每年的丰枯等级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特征,提出了可根据本文所分析结果进行太湖洪涝灾害预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2.
滑坡灾害快速反应系统由滑坡知识、受灾体和救灾指挥3部分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包括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有评价指标描述.该系统的实现主要依靠滑坡数据库、动态仿真模拟和抢险救灾预案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43.
基于安全投入产出模型的城市安全资源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城市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是制约城市安全产出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揭示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在提高城市安全度方面的作用,笔者借鉴安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研讨安全投入产出概论的基础上,在安全经济效益不变和安全投入量已知的情况下,提出了建立安全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并以企业为例,从微观上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不仅为城市安全管理决策者提供了制定安全投入目标、确定安全投入效用水平的量化工具,而且更加突出了提高安全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资源共享”的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应急网络策略,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安全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2004.7.20云南盈江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成因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2004年7月18日~19日,该县北部的的支那、盏西、芒璋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引起7.20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造成59人死亡失踪和15 857万元财产损失.60年一遇、19小时186.2mm的特大暴雨,是该次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针对灾害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拟采取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45.
冯凯  徐志胜  徐亮 《灾害学》2005,20(3):6-10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进行地震灾害研究,建立具有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发挥快速、准确的辅助决策作用.本文剖析了小城镇地震应急反应模式存在的弊端,明确了灾害空间的概念,并提出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及三维可视化的技术方案.在基础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开发了小城镇地震数字仿真与应急调度系统,实现了基于地震数字仿真结果,在相关数据库支持下进行地震应急调度决策.实践证明:该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小城镇抗震减灾的迅速决策;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贴合我国小城镇信息化的现状,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46.
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5,20(3):21-24
城市是人口、经济密集的地区,城市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抢险救灾必须快速果断,当城市发生灾害时,当地政府部门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成了救灾、减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文章探讨了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的组成及其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灾害应急能力主要从应急反应、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信息的发布和应急避难五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7.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8.
洪涝灾害评价的威布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将威布尔分布用于淮河流域水灾成灾面积研究,揭示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形成的 内在规律,进而利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4省的各自灾度对淮河流域的灾害风险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本方法切实可行,特别适用于大样本计算.  相似文献   
49.
中国是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研究水灾脆弱性对中国的灾害风险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合理评估脆弱性尤其是社会脆弱性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论文对评估社会脆弱性指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改进Hoovering评估模式.选择湘江流域的长沙地区为研究区,应用改进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社会脆弱性指数的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社会脆弱性从1980年至2000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2002年和2003年增长迅速.2003年,长沙5区4县中社会脆弱性指数最大的是开福区,其次是长沙县,而宁乡县的社会脆弱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explores linkages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crisis in different contexts, outlining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needed to manage food security during a crisis and to rebuild the resilience of food systems in periods of relative peace. The paper reviews experiences over the past decade of countries in protracted crisis and draws lessons f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It assesses the different alternatives on offer in fragile countries to address, for example, the disrup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the decreasing level of support offered by international donors with respect to longer-term expectations. It proposes a Twin Track Approach to enhance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through specific policies for protracted crises that link immediate hunger relief interventions with a long-term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growth.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es policy option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both short- and longer-term responses vis-à-vi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ood security: availability; access; and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