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7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1374篇
安全科学   1481篇
废物处理   516篇
环保管理   613篇
综合类   3134篇
基础理论   342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607篇
评价与监测   352篇
社会与环境   77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FeS自养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脱氮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对元素价态的转换存在协同作用是自然界关键的生态调节策略,充分利用这种策略,实现不同微生物的功能组合,可以发展废水处理新工艺.本文以静态批次实验的含氮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把Fe S投加量、NO_3~--N/NO_2~--N比值、厌氧氨氧化(ANAMMOX,AN)和自养反硝化(AD)生物量之比作为反应控制条件,讨论了AN与AD之间代谢产物互补的合作机制,提出了(AN+AD)_(TN→0)脱氮工艺的概念.研究发现过量的Fe S投加在保证AD过程的彻底性之外,并不显著影响AN菌的代谢活性;提高NO_2~--N在电子受体中的比例,会使微生物复合群落处于代谢底物竞争关系之中,对TN的去除产生负面影响; AN生物量的增加加深了复合群落的合作程度,当初始NH_4~+-N与NO_3~--N的化学计量比小于0. 85时,可以实现TN浓度趋零.结果表明,通过认识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寻求复杂微生物群落功能的规划或调控,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达到低物耗投入条件下目标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992.
地膜覆盖对稻-油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的稻-油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覆膜和对照(不覆膜)处理下稻油轮作CO2、CH4和N2O排放特征进行了为期1 a的原位观测.结果表明,稻-油轮作农田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且2种处理下这3种温室气体的季节变化模式相似.覆膜处理下稻-油轮作农田全年CH_4排放量为(46. 14±13. 40) kg·hm~(-2),相比于对照处理下的(18. 61±2. 05) kg·hm~(-2),提高了147. 93%(P 0. 05),但覆膜对CO_2和N_2O的排放影响并不显著,覆膜及对照处理下CO2年排放量分别是(-47. 54±2. 11) t·hm~(-2)和(-47. 60±2. 19) t·hm~(-2),N2O年排放量分别是(18. 94±4. 74) kg·hm~(-2)和(23. 14±3. 68) kg·hm~(-2).覆膜和对照处理下GWP值分别为-41. 16 t·hm~(-2)和-40. 95 t·hm~(-2),表现为大气温室气体的吸收汇,但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3.
易成豪  秦伟  陈湛  文湘华 《环境科学》2019,40(9):4143-4151
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己内酯(PCL)和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作为反硝化缓释碳源和微生物载体,利用清水释碳和批式反硝化试验选出适用于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生物滤池的可生物降解碳源滤料,通过比较与分析碳源滤料的表面形态及物质特性和附着微生物的群落特征揭示其性能优越的原因.结果表明,PHBV反硝化启动时间短,反硝化速率高,剩余有机物浓度低,相比PCL具有更稳定持续的反硝化效果.原因是其表面粗糙,且含有大量C—O和CO等亲水性基团,易于微生物附着和降解利用;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种类多样,其中发硫菌属(Thiothrix)、假单胞属(Pseudomonas)、菌胶团属(Zoogloe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脱氯菌属(Dechloromonas)等优势菌属均具有异养反硝化功能.因此,PHBV更适合作为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生物滤池的碳源滤料.  相似文献   
994.
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灵 《四川环境》2011,(5):103-107
有机废气治理问题是当前废气处理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类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吸附法、吸收法、催化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等。对这几类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机理、适用范围以及现存问题进行了综合地比较与分析。最后,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几类新型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法、光催化氧化法、综合处理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定的展望并列举了几类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95.
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掌握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考察了掘进巷道风速、风筒直径、风筒出风口到掘进工作面距离以及风筒的悬挂高度对粉尘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掘进巷道风速为0.25-4 m/s时,提高巷道内的通风风速,可以降低巷道内的粉尘浓度,缩短呼吸性粉尘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减小工作面粉尘的危害;有利于通风除尘的风筒相关参数为风筒直径0.4-0.6 m、风筒出风口到掘进工作面距离6-7 m、风筒悬挂高度2.0-2.2 m。  相似文献   
996.
国内外含硫气田应急预案编制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硫气田井喷事故严重威胁着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制约含硫气田开发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比国内外在含硫气田应急预案编制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分析我国在含硫气田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含硫气田应急预案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方面的具体建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7.
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井喷、井控不可避免。为防止溢流、井喷,企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果显著。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过量投资,资源浪费,地层严重污染,含硫油气井更是如此。基于含硫油气井钻完井的特点,制定了含硫油气井井控工作原则,研究了包含防爆、保证防喷器可靠、保证节流放喷相关装置可靠、保证压井相关装置可靠及保证井眼力学完整在内的含硫油气井严格防止井喷失控技术,选用合适的压井方法避免发生井喷技术,简化关井操作程序及修改钻井液密度附加值来全面限制防溢流的技术及其相应的管理方法。对含硫油气井科学、安全、高效的进行井控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含硫油气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分析了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修订工作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新标准明确监管对象为危险化学品,并通过设立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其临界量的方式拓展了监管范围。我国采用的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着重关注危险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以物质的固有危险性作为评判依据,更符合我国危险化学品现状。利用蒸气云爆炸及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两类事故模型对GB18218-2009中临界量的易燃气体可能的致害范围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认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是在物质固有危险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事故发生频率、次要危险性、化学反应活性及对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粒子群优化的RBF瓦斯涌出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斯涌出量是煤矿瓦斯灾害的主要来源,它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技术指标。瓦斯涌出量的传统预测方法是将其影响因素线性化后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群体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RBF神经网络预测精度与网络权值和RBF参数初始值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网络权值和其他参数,形成PSO-RBF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种群粒子的适应度,确定全局最优值,寻找网络参数的最优值。实验结果表明PSO-RBF优于传统的RBF预测模型,训练速度和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为解决牙哈作业区A区块3口井在见水后含水上升较快、单井产液量增加、现有装置处理能力不足,导致A区块所有生产井不能全部进站的问题,同时为提高最终采收率,需要延长见水时间,见水后控制含水的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掌握含水井的生产动态,而现有装置无法对单井的含水进行计量,塔里木油田公司牙哈作业区A区块建造集中试采装置,文章介绍了改造前后的工艺流程及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