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4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31.
In 1996, nine federal agencies with mandates to inventory and manage the nation's land, water,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entitled “Developing a Spatia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Uni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patial framework is the basis for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e of the objectives in this memorandum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map of common ecological regions for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The regions defined in the spatial framework will be areas within which biotic, abiotic,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capacities and potentials are similar. The agencies agreed to begin by exploring area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n three federal natural-resource spatial frameworks—Major Land Resource Area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National Hierarchy of Ecological Units of the USDA Forest Service, and Level III Ecoregions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explicit intention is that the framework will foster an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rather than an understanding based on a single resource, single discipline, or single agenc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ree major federal agency frameworks and suggests why a common ecological framework is desirable. The scientific and programmatic benefits of common ecological regions are described, and a proposed proces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n framework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3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运行框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雅玲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49-1050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机制。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的新目标观、新组织观、新系统观等理念,并尝试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运行框架进行了新的探讨,旨在为我国社区参与的有效实施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33.
我国现有的环境卫生标准体系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脱节、体系定位模糊、体系框架未体现专业化,且对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重视不足、体系结构不合理。所以重新设计中国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以环境保护为最终目标、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原则、区分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标准在体系框架内分布合理。据此设计了"专业—流程—质量"三维体系框架及各专业分体系。建议以新框架指导标准制(修)订;推进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与强制性标准统一管理,推荐性标准自愿执行;并实现标准查询和管理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334.
铁有机骨架材料的快速合成及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染料废水色度高,难以生化处理,吸附法是有色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采用常温快速合成铁有机骨架材料,通过IR和XRD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铁有机骨架材料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常温快速反应能够合成铁有机骨架材料,材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高,等电点p H为3.7.铁有机骨架材料在酸性条件下更容易吸附水中的阴离子染料;随染料浓度的增加,材料对染料的吸附量逐渐增大,Langmuir恒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描述该过程,计算的吸附参数表明吸附过程容易进行.材料对染料的吸附为准二级动力学,染料结构会显著影响铁骨架材料吸附过程,络合结构的偶氮染料能够快速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335.
根据云南省的立地条件及可获取性原则建立了云南省水土流失评价模型DPSIR的指标体系(16个指标),并初步分析了各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定量评估云南省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6.
通过对上海市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研究,对整个系统的总体框架的搭建进行了初步探索。整个系统总体框架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分析评估系统、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GIS地理统计分析系统5大部分构成,辅以国际上先进的风险评估软件,使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具先进性,为上海市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提高应急能力提供了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337.
According to the logic process of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 which arises from the measurement to reduction, from reduction to offsetting, the 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was the first and key step.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theory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 this article us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 (SNA),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TSA),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and so on, and built up a top-down carbon emissio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7. The finding showed that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7 was 169.78 million tons, covering 2.71% of carbon emission of all industries in China in 2007, and 2.44%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in 2007. The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7 was 73.56 million tons,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50.14 million tons), sightseeing (1.33 million tons), lodging (4.19 million tons), accommodation (4.73 million tons), shopping (8.14 million tons), entertainment (0.67 million tons), communication (0.45 million tons), and others (3.90 million tons). The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7 was 96.23 million tons, mostly contributed by coking, gas, and petroleum processing industries, 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 industry,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ood manufacturing and tobacco processing industry, which covered 57%.  相似文献   
338.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仅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新考量。本文以“旅游三体说”为逻辑起点,加入了假日制度变量约束,构建旅游国情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表现为“超级国家”的“超级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巨国效应”,这种国情同步要求假日制度设计时间的充分保障和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才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价值。中国旅游国情分析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和国家旅游业宏观战略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同时对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这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研究向以国土游憩空间选择优化方向进行拓展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重新定位思考不同空间维度“旅游地域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系统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与机理、政策制度设计和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进而全面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提升其学科价值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39.
本文从天不保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天津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等五个重点发展方向和建立完善天津环保产业组织机构等六点行动纲要。  相似文献   
340.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核算是环境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目前尚未开展系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核算。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核算的国际经验,指出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核算面临统计口径不完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统计主体和对象仍不完整、统计数据呈部门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主体、支出分类、支出资金来源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支出账户核算体系,并以2013年为例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我国财政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支出总量不足,仅占当年GDP的0.25%。为推动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核算工作,建议应从预算科目、统计口径、统计主体、统计对象等方面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统计体系,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的构建与核算,并争取尽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