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2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9 毫秒
51.
Double-consciousness pervades the workplace experiences of minority professionals. Prior research captures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double-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place, yet much of what we know come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s of minority professionals in predominantly White workplaces. Inherent in conceptions of double-consciousness is the sense of twoness in one's self concept that arises from seeing oneself through the eyes of both the predominantly White profession and one's own racial community.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contrasts as well as commonalities in experiences of double-consciousness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minority scientists-in-training. We draw from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64 individuals (including 39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doctoral students, and 25 faculty, staff, and administrator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doctoral programs in both predominantly White and historically Black institutions to examine and compare the factors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 that influence how minority scientists-in-training are able to express their emerg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Our findings reveal how minority scientists-in-training experience twoness as both a struggle and a strength, and we develop an inductive model of how different socializations influence the double-conscious professional self-expressions of minority scientists in training.  相似文献   
52.
本文在介绍高职电子电工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作者从建设虚拟实践环境并推向网络化、充分利用各类实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际练兵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建立电子电工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3.
20000~15000a.B.P.间气候最冷,生长喜冷的针叶林和干旱草原植被.在14780±700a.B.P.出现了最低海面(-154m);15000~13500a.B.P.,气候较暖湿,海面上升,生长阔叶混交林;13500~10500a.B.P.,气候有2次温暖和3次较冷,在暖期生长针阔叶混交林.较冷期则出现森林草原和草原.最低的温度比现在低5~7;一万多年来的冰后期,气候变化分为5个新冰期(包括小冰期)和5个新高温期(包括小气候最宜期).最高气温比现在高2~3℃,出现在5000~4000a.B.P.之间;最低温度比现在低3~5℃最高海面在6500~6300a.B.P.,高出现在海面4~5m.在温暖期中生长常绿一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在较冷期间,生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或草原草地.在人类影响或自然发展之结果,未来环境变化有可能向干暖气候和高海面演变,或向干冷气候和海面下降转变.这些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带来意外的灾难.  相似文献   
54.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指导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的第一重要人,可以在七个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5.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衡是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通过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衡的实证分析,本文觉得其症结主要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的失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生资源的供给结构,因此,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衡关键。  相似文献   
56.
在高职高专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日益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语文重不重要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事实上的回答截然对立。2004年3月,内地及港澳台学者在“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只要不把大学办成技校,只要大学还是大学,大学语文的作用就不容忽视。”因而,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论证大学语文多么重要,而是要研究教学效果的达成。本文将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论证大学语文对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7.
大学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子系统,其和谐程度如何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构建和谐大学为重点,努力实现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宏观和谐,大学内部组织要素之间的中观和谐以及大学师生个体之间的微观和谐.和谐校园的构建,党是核心、法是保证、师是关键,生是根本.  相似文献   
58.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该文回顾、总结了广州市近年来创建绿色学校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今后深入开展这一活动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5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文章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的客观要求,并通过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分析,阐明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三改一补”的发展途征两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0.
长期以来,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在规模,还是结构、质量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对教育层次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因此,发展四年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和迫切需要.文章就实现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客观趋势及其选择模式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