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69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7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1 毫秒
91.
Natech accidents at industrial plants are an emerging risk with possibly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mitigation of natech risk, authorities need to identify natech prone areas in a systematic manner. In order to facilitate probabilistic natech risk mapping, a unified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that is ba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on-site natural hazard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of damage probabilities of plant units, and assessment of probability and severity of possibly triggered natech events. The methodology was implemented as an on-line, extensible risk assessment and mapping software framework called RAPID-N, which allows rapid local and regional natech risk assessment and mapping with minimal data input. RAPID-N features an innovative data estimation framework to complete missing input data, such as on-site natural hazard parameters and plant unit characteristics. The framework is also used for damage assessment and natech consequence analysis, and allows easy modification of input parameters, dynamic generation of consequence models according to data availability, and extension of models by adding new equations or substituting existing ones with alternatives.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summary reports and interactive risk maps, which can be used for land-use and emergency planning purposes by using scenario hazards, or for rapid natech consequence assessment following actual disasters. As proof of concept, the framework provides a custom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 EPA's RMP Guidance for Offsite Consequence Analysis methodology to perform natech consequence analysis and includes comprehensive data for earthquakes. It is readily extendible to other natural hazards and more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92.
为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完善中国矿山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分析我国矿山安全领域的立法现状,借鉴美国矿山安全立法经验及启示,立足于我国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革新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以《矿山安全法》为基本法,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监察手册和强制性标准为支撑的新发展阶段矿山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为中国矿山安全领域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我国规划环评相关技术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立法认可规划环评并作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的亚洲国家之一。由于我国环评法2003年9月1日才施行,可以说我国规划环评技术尚处于探索中。文章回顾了国际上和我国规划(战略)环评的主流概念、主要任务、基本型式和总体技术路线,提出了我国规划环评的主要任务及适宜的基本型式和总体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4.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该框架综合考虑了中国西部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特有挑战与机遇,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友好、社会包容和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目标.最后,本文针对该绿色发展框架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是当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西部地区政府在省级和地方层面将保护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区域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对以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各类工程的投入,强化区域绿色基础建设和生态服务供给,缓解西部地区贫困,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开展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各省发展需求与条件实施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尤其是贫困集中和区域发展潜力较大地区,鼓励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以引导长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5.
一个完善的制度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制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和界定制度变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效应.从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是否存在效应、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具体效应与不同区域的效应有无差异等方面构建了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6.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查明区域水资源实物量,选取水资源生态极为脆弱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南部地区,基于2008—2017年的水资源数据,编制区域水资源实物量表,分析水资源实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吕梁山南部贫困区水资源实物存量在研究期内呈明显增加趋势,增长值(含重复计算量)高达6101×104m3,其中地表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最快,地下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较慢;第一产业用水增加明显,这与区域高耗水的经果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关。(2)居民生活用水增长明显,人均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居民生活用水是当地水资源实物存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各县水资源实物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县域间水资源平均存量最大相差3971.4 m3;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存量及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实际使用量均为隰县最多,吉县最少;隰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多,汾西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少。(4)实际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相关程度高,水资源的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实际使用量。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吕梁山连片贫困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新形势下城市巨系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与未知扰动,要求安全防灾规划从目标对象、战略定位、技术手段与规划理念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结合我国“多规合一”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层级类型、流程形式与公共治理进行认识与思考;并从深化韧性城市的理论构建与机理研究、转变规划编制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流程、完善韧性实践中的规划传导和尺度治理、关注韧性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韧性规划的实践路径展望,力求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代化治理建设。  相似文献   
98.
公共安全事件是特定情境下“时—空—人”多要素交互作用时空过程的结果,国土空间公共安全规划和相应的能力建设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长期而重要的抓手。在构建公共安全规划中“时—空—人”互动的研究框架基础上,分别对“预防、预警、应急、灾后”四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和工作重点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土空间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技术方法和保障支撑体系。首先,在内容体系方面,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国—省—市—县—镇等多层级规划编制体系和全国一盘棋的应急响应机制相适应,开展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编制,重点解决面向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空间、设施、应急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在技术方法体系方面,构建和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的时空要素识别与分析、时空过程模拟与预警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在保障支撑体系方面,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新基建建设,构建和完善时空可达的公共安全设施体系和公共安全导向下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9.
采用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0(Fe)和MIL-100(Fe)-DMA.利用FTIR、XRD、SEM、XPS和N2吸附/脱附对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初始Sr2+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不同共存阳离子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两种材料对Sr2+吸附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基本骨架一致,吸附Sr2+对材料骨架影响均可忽略;虽然MIL-100(Fe)-DMA比表面积小于MIL-100(Fe),但由于晶粒尺寸小,堆积形成的介孔结构更有利于Sr2+的扩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初始Sr2+浓度的增加,两种材料对Sr2+的吸附量先迅速增大再逐渐达到平衡;随着pH值的增大,两种材料对Sr2+的吸附量增大,且碱性条件下吸附效果好;两种材料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采用三价铁盐作为铁源以及DMA作为有机溶剂可提高MIL-100(Fe)材料对Sr2+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宋国君  杨啸  时钰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8):3917-3926
针对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目前没有明确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之间的关联原则、未将长期规划方案落实到日常管理方案、过于重视长期空气质量目标与减排情景方案而对污染物减排方案重视不足、未将规划的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主要方案设计依据等逻辑不清的问题,从人群健康的角度出发,构建达标规划的逻辑框架:提出空气质量目标和人群健康目标相一致的目标体系;设计与空气质量目标一致的污染物减排方案,通过成本效益或成本有效性分析明确优先序,按照重污染日(周)、重污染月、采暖期等优先序实施区域内污染物排放量的绝对减排,并落实到排污许可证中;实施空气质量“日”管理,根据预测模型对未来重污染天气进行污染源排放管理,并对污染源减排方案实施持续动态评估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