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7篇
  免费   754篇
  国内免费   2407篇
安全科学   449篇
废物处理   397篇
环保管理   1013篇
综合类   5407篇
基础理论   939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947篇
评价与监测   237篇
社会与环境   724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781篇
  2011年   743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样设计是土壤有机碳研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进行抽样样本代表性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样点布设效率,结果表明:1)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 km,网格布点法较随机布点法和联合单元布点法效率分别提高64.3%和31.8%;2)平原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2 km,网格布点较随机布点和联合单元布点效率分别提高64.8%和128.8%;3)丘陵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联合单元布点法,样点布设密度为1个/1 314 hm2,联合单元布点较随机布点和网格布点效率分别提高205.8%和294.2%。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在后寨河流域挖掘了2 755个土壤剖面,并采集了22 057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后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人为干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的制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 cm)总体上呈现以下规律:水田>旱地>经果林地>园地>草地>弃耕地>坡耕地>乔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灌草地。后寨河流域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密度为8.70 kg/m2,低于中国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10.83 kg/m2,总有机碳储量为5.39×108 kg。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管理,可以增大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43.
以中国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年度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重点将生态资源存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浪费两项指标纳入新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运用优化的引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再运用Malmquist指数考察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动关系,最后运用Tobit回归分析探索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的方向、强度和变化趋势,以此度量和展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结果显示:生态效率呈现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逐渐收敛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西部内陆地区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生态效率的集群效应明显,辐射效应不足,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省份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参差不齐;经济发展引发的生态赤字问题逐步缓解,但在短时间内经济和生态的矛盾依旧存在,西北地区尤为突显;第三产业比重、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且趋于强化;政府规制、人口密度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但趋于减弱;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对生态效率的改善存在负面影响亦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44.
为了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利用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入侵种互花米草与土著种的配对样线.结果表明,与土著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长江口湿地的植物碳库、土壤微生物碳、土壤总碳库和有机碳库,而对占土壤总碳库60%以上的无机碳库无显著影响,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土壤总碳库改变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库来实现的.高潮滩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的年均土壤呼吸强度分别为(210.02±4.90),(157.79±6.39)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年均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为(157.41±5.27),(110.90±5.16)mg/(m2·h),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长江口湿地的土壤呼吸.上述结果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同时增加土壤碳输入和碳输出,但入侵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碳库表明入侵增加的土壤碳输入显著高于增加的土壤碳输出.本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可能会增强了长江河口湿地的土壤碳汇强度和固碳能力.但仍然需要长期系统的监测研究,以便全面定量评估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滨海湿地的综合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45.
提升汇流环湿热环境适应性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汇流环在湿热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方法实物解剖,观察汇流环绝缘材料损坏情况、碳粉堆积情况,在不同温度、湿度下测试绝缘材料绝缘度、抗电强度,碳粉堆积和导电情况,比对不同绝缘材料性能,并找出最适合的绝缘材料,比对滚动汇流环、碳刷组件、刷丝组件,找到解决碳粉堆积的方法。结果汇流环受湿热影响会从接缝处和电缆连接处进入湿气,温度、湿度的上升会使得原绝缘材料性能下降,长时间使用汇流环,碳粉会在汇流环内堆积并受到湿热的影响而导电,局部密封汇流环可以减少湿气进入。PPO材料性能优异,可以替换原绝缘材料从而减少湿热的影响,使用刷丝组件替代碳刷可以避免碳粉的产生。结论综合运用局部密封、绝缘材料改进、碳刷组件改进三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汇流环在湿热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解决天然气增压站低频噪声严重的问题,识别低频噪声源,并对低频噪声加以控制。方法结合压缩机组的实际工作情况及结构,首先利用频谱及1/3倍频程分析增压站机组的振动和噪声特性,初步确定压缩站机组低频噪声与机组振动的关系,进一步利用相干函数分析法分析振动与低频噪声的相干关系,判定低频噪声并不是由振动主要引起的。结果机组的主要噪声源为冷却器和压缩缸的进排气管,低频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机组周期性吸排气时,管道和机组壁投射出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所造成的,而机组振源的剧烈振动不是产生低频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进排气管可产生高达80 d B(A)的全频带噪声,其中包含声压级可高达100 dB的次声,尤其以频率11 Hz和17 Hz为主,并且传播距离远,通透力强,对人员和环境危害大。结论首先依据进排气管为主要噪声源,其次结合压缩站实际情况,从压缩器机组整体的降噪设计及厂房治理的降噪设计两部分考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为机组的降噪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g-C_3N_4/C-Dots-M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电化学测试可见光照射下g-C_3N_4/C-Dots-M复合材料光电极偶联316L不锈钢后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电流密度和电位变化曲线,研究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结果可见光照射下,该偶联体系的光致混合电位下降至-0.43 V(vs. Ag/AgCl),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电流密度达到4.3μA/cm。结论得益于碳量子点优异的电子传导特性,g-C_3N_4/C-Dots-550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比纯g-C_3N_4的明显增强。该复合材料在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方面展现了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8.
以海洋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部腐蚀形式——低水位加速腐蚀(ALWC)为对象,自其检测、发生原因、防护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的文献报告进行综述分析。在检测方面,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宏观观察这一被动形式,并突出其特征,然后介绍了利用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含量作为ALWC发生概率预测这一主动形式,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发生原因方面,在对将ALWC认定为一种典型的微生物腐蚀(MIC)形式的认知过程进行介绍之后,重点分析了微生物对ALWC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原因,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突出动态演变过程,结合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在不同的阶段影响ALWC的关键微生物,且进一步在大气-海水体系下研究典型菌株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提出微生物对ALWC的作用机制。在防护方面,根据新建和已建钢结构设施分别对传统和针对ALWC所具有的MIC与局部腐蚀特性的新型高效防护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防护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贮存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寿命评估。方法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开展四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氧老化试验,按试验周期定期取样开展冲击性能测试,对试验数据采用寿命预估方法进行处理,对材料性能进行预估。结果通过数据计算分别得到我国热带海洋、干热沙漠等典型气候条件下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贮存寿命分别为17.21~35.89年。结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贮存性能,在较为严酷的热带海洋气候和给定的失效判据条件下,寿命预计为17.21年。试验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较好地预计材料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开展寿命评估。  相似文献   
50.
以株洲市攸县某矿业公司"5·7"重大中毒窒息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为例,详细阐述了该事故开展应急监测的全过程。针对锁定污染因子、查找污染源、判断污染团的扩散趋势以及监控敏感点的安全等监测目的设计监测方案。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确定事故特征因子为CO,其周边环境空气中浓度随着与抽风口距离的增加而快速下降,监测到附近居民区环境空气质量未受事故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