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70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626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7 毫秒
991.
利用HYSPLIT4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甘肃地区5个站点2017~2018年逐时72h气团后向轨迹;结合各站点颗粒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选择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春冬季,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分析了甘肃地区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基于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将各站点分析结果输入Tra...  相似文献   
992.
葛岂序  刘岩  杨洪  郭恒亮 《环境科学》2022,43(4):1697-1705
PM2.5是雾-霾中的主要成分,河南省已成为PM2.5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之一.基于2015~2019年河南省PM2.5浓度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气象因素、空气质量因素和社会因素对PM2.5浓度的解释力度.结果表明,河南省2015~2019年PM2.5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高污染天数减少和低污染天数增加,高污染逐步向中污染转化;PM2.5浓度具备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先降后升,空间热点集中在豫北地区(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和焦作市),空间冷点集中在豫西地区(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南阳市);空间重心转移呈现出北上的趋势;单因子探测显示,在9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解释力度为0.511,下同)、降水量(0.312)和NO2浓度(0.277)是影响PM2.5浓度最明显的因子,其余因子影响力排序为PM10浓度(0.255)、温度(0....  相似文献   
993.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管控期间是一次典型的极限减排情景,是研究管控措施对大气颗粒物影响的重要机会.本研究于2020年1月16~31日利用在线观测仪器对郑州市PM2.5进行观测,分别探究管控前(2020年1月16~23日)与管控期间(2020年1月24~31日)PM2.5浓度、粒径分布、化学组分、来源解析和传输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管控前,管控期间郑州市大气PM2.5浓度下降4.8%.粒径分布特征表明,管控期间0.06~1.6μm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下降显著. PM2.5组分特征表明,SO42-、 NO-3和NH+4等二次无机离子是PM2.5中占比最大的组分,管控期间NO-3浓度的下降对PM2.5的下降有显著贡献.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PM  相似文献   
994.
汽车产业碳达峰目标的确定加速了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步伐。随着电动汽车逐年增多,由制动磨损、轮胎与路面磨损、路面扬尘等产生的非尾气排放颗粒物污染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汽车尾气排放颗粒物主要由燃烧产生,位置与形式相对单一;而非尾气排放颗粒物主要由摩擦副摩擦产生,位置分散,成分复杂。虽然电动汽车近年来发展迅猛,并且多年来的尾气排放治理已使得尾气颗粒物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但传统燃油车保有量仍占有绝对优势,在突出和加快非尾气颗粒物排放控制的同时,尾气颗粒物排放依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建议,在延续尾气排放治理经验基础之上,进一步从政策法规、工程技术、交通管理三个方面着眼,多角度协同控制,加强汽车颗粒物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995.
为科学谋划赣州市“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对赣州市“十三五”期间整体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影响赣州市优良天数的两个重要参数——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赣州市“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整体增加。O3浓度和O3超标天数占总污染天数的比例整体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率逐年增加;高浓度O3污染通常发生在干燥、高温条件下,高发期主要集中在4—5月和7—11月,空间分布呈西高东低的特点,与2018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分布情况较为一致。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污染天数在2016年同比增加26 d,而后逐年减少,其中2020年较2015年减少了12 d;PM2.5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整体呈现为冬季高、春秋次之、夏季低,空间分布特征与O3类似。建议赣州市在“十四五”期间以PM2.5和O3协同治理为主要思路,继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相似文献   
996.
综合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激光雷达探测传输量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2018-2020年冬季合肥市主要传输型重污染过程,揭示合肥大气污染输送通道的主要特征和污染期间PM2.5的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污染主要输入通道分别为京津冀-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合肥(35%)、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南京-合肥(26%)、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中部-合肥(24%)、内蒙古-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安徽北部-合肥(15%);主要输出通道为合肥-六安或安庆-湖北-江西(54%)、合肥-安徽北部-江苏北部(18%)、合肥-河南南部-陕西(17%)、合肥-上海或浙江-海上(11%)。对激光雷达监测结果采用像素检测法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污染传输过程的平均传输通量分别可达20.3、33.7、19.5 t/h,年际差异较大。外源传输通量较高时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并且风速为3.1 m/s左右。合肥市处于安徽省自北向南污染传输通道的中游区域,受上游城市传输影响显著,典型污染传输型的平均传输通量可比上游城市(淮北市)低57.6%,比下游城市(池州市)高25.5%,且污染过程中常伴随PM2.5的二次生成,主要生成成分为NH4+与NO3-等。  相似文献   
997.
应用PART5模式计算机动车尾气管的颗粒物排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修正的PART5模式获得了北京市机动车尾气管的颗粒物(PM10和PM2.5)排放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北京市1995和1998年机动车PM10和PM2.5的排放总量,并确定了分车型的排放分担率和颗粒物中各组分(铅、硫酸盐、可溶性有机物和残余碳等)的比例.结果表明,北京市机动车PM10和PM2.5的平均排放因子很高,其中汽油车、摩托车和重型柴油车的排放因子分别是美国同期水平的1.7~8.6倍、2.1~3.5倍和1.3~1.5倍.1995年北京市机动车尾气管排放的PM10和PM2.5分别为2445t和1890t,1998年则分别增至3359t和2694t,增加的幅度为37.4%和42.5%.  相似文献   
998.
• A way for overflow control based on on-sit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was proposed. • Coagulant and flocculant dose were optimized based on pollutant removal performance. • Settling time of 5 min is enough in a proper transmission distance. • Fast removal of particulate pollutants could be achieved under varied flow.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wet weather overflow in urban drainage systems is a main factor causing blackening an odorization of urban rivers. The conventional overflow treatment based on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in terminal drainage systems requires relatively large space and long retention time demand that makes it not applicable in crowded urban drainage systems or under heavy rains. On-sit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in terminal drainage pipes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which was aimed to transfer th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rocess to the inside of pipes at the terminal drainage system to save space and reduce the retention time of th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rocess. The optimized dose of chemicals was studied first which was 80 mg/L of coagulant and 0.8 mg/L of flocculant. Settling for only 5 min can remove most of the pollutants at 406.5 m of transmission distance.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 of wet weather overflow rate and concentration of pollution load on the on-sit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which indicated that high removal of pollutant was gained at a large range of flow velocity an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Finally, the study confirmed electric neutralization, bridging, and net capture as the major mechanisms in this process, and further optimization was proposed. The proposed process can reduce much turbidity,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total phosphorous, but hardly remove soluble ammonia and organics. This work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to address wet weather overflow in terminal drainage pipes.  相似文献   
999.
河湖连通是保障城市水体水生态健康的一种常用工程手段,但对于蓝藻水华严重的湖泊,湖泊出流携带的藻团颗粒会对河道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湖泊引水对受水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以太湖梅梁湾连通河道梁溪河为例,连续3a开展夏季河道蓝藻颗粒通量及其水质的高频监测,分析河道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梅梁湾藻情的好转及河道入口加压抑藻井运行显著降低了梁溪河的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2019年夏季河道叶绿素a浓度与通量均值分别为54.34 μg·L-1和84.7 t·d-1,显著低于2017年;②连通河道调水工程对改善受水水体的水质效果显著,除DTP外,梁溪河其余各形态氮、磷浓度2017~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调水工程将湖水外排后,对梁溪河水质有一定改善效果;③携带大量蓝藻水华颗粒物的湖水进入河道后,显著增加了河道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2017~2019年梁溪河水体中氮、磷均以PN和PP为主,分别占TN和TP的62.5%和70.8%;④梅梁湾水体大量携带的藻颗粒未对连通的京杭大运河等其他河道产生水质影响,2019年8月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叶绿素a相较于6月下降了65%,说明蓝藻颗粒物未在运河中积累;⑤在湖泊藻情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的前提下,调水携带的藻颗粒态会对连通河道局部河段水质和景观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000.
大气颗粒物中的不少有机组分具有较强的源指向性,是识别颗粒物来源并评估各污染源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之一.前人因此针对不同污染源颗粒物有机组成进行了广泛研究,并筛选出大量具有源指纹意义的有机示踪物.本文对前人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简要整理,重点关注了生物质燃烧、餐饮源、化石燃料燃烧和交通源排放颗粒物有机组成特征,总结了这4类污染源主要的源示踪物,系统计算了各污染源的特征比值,并以此讨论了有机源示踪物在颗粒物源解析方面的运用.此外,也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源示踪物筛选工作的不足,指出了新的源示踪物筛选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