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297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258篇
综合类   780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补偿主客体识别即确定公路建设项目"谁补偿谁"的问题,也是公路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从结合公路建设项目的特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补偿主客体划分方法,以期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紧急切断阀作为LPG充装站的重要安全附件之一,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远程控制紧急切断阀迅速关闭,避免事故的进一步蔓延。若LPG充装站紧急切断阀安装位置不合理,或缺乏定期检验检查与维护保养,均可能导致紧急切断失效。通过对LPG充装站紧急切断阀的工作原理及安装位置,常见失效模式分析及预防,定期检验检查及维护保养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研究,为LPG充装站对紧急切断阀进行年度检查及维护保养和相关检验单位进行定期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为分析和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参数,根据2015~2019年中线干渠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及实测的鱼类生物学参数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软件构建了Ecopath食物网模型.模型由18个功能组组成,包括了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主要鱼类和有机碎屑等.结果显示:中线干渠生态系统规模总流量、总生产量和总消耗量分别为19186.330,8947.857和1106.002(t/(km2·a)),食物网主要由4个整合营养级(1.00~3.71)构成,最高营养级为大型肉食性鱼类鱤(3.71).食物网能量传递主要有两条途径,分别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者传递的能量相当,但牧食食物链传递效率是碎屑食物链的近两倍.交互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捕食者对其饵料生物的影响一般为抑制作用,碎屑生物量的增加对大部分功能组的影响为正效应,小型上层鱼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起抑制作用.从各功能组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来看,各功能组间捕食者生态位重叠现象不普遍,重叠指数适中,部分肉食性鱼类的捕食者生态位重叠指数达到1.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发现,中线干渠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P/R)、总初级生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P/B)、Finn's循环指数(FCI)和Finn's平均路径长度(FML)都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发展的幼态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差.此外,中线干渠生态系统对初级生产力的利用率很低,导致过多的营养物质未进入更高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进行循环,造成系统能量流动的滞缓.因此,根据生物操纵理论,可通过优化和完善鱼类群落结构,增强对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利用效率,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994.
微藻培养耦合污水处理是一项极具潜力的绿色生物技术,具有污染物减排和资源化的双重效应.为明确不同微藻固定化后对NH4+-N去除的差异及优势,以斜生栅藻和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以自由生长为对照,通过5 d的批次培养试验对比分析了2种固定化微藻不同营养模式下对NH4+-N污水的适应性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①对比自由生长,固定化生长可有效提升斜生栅藻在自养和异养模式下的NH4+-N去除能力,2种模式下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8%和53%,而在混养模式下,最大去除率则从100%降至86%.②固定化生长对普通小球藻NH4+-N去除率的提升较弱,仅在自养模式下发挥正效应,最大去除率可升至37%,在混养模式下,其自由生长优势强于固定化生长,当C/N为10时,NH4+-N第4天即可完全去除.③固定化生长并未改变混养模式下2种微藻生长对ρ(CODCr)的依赖性,而该效应在异养模式下并不明显.④除自养模式外,固定化生长均略低于自由生长,并且普通小球藻的生长速率也显著高于斜生栅藻.研究显示,斜生栅藻单个细胞对NH4+-N的去除能力优于普通小球藻单个细胞,斜生栅藻污水培养的适应性更强,并且固定化自养模式最佳,而普通小球藻固定化优势微弱.   相似文献   
995.
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形成颗粒污泥表面易生长丝状菌,颗粒粒径可达2.0mm以上,但易解体;快速进水厌氧搅拌模式可形成粒径多为1.5~2.0mm的好氧颗粒污泥,TN去除率达到80%,优于前种模式,但未能避免颗粒解体;厌氧推流慢速进水可获得粒径多为1.0~1.5mm的颗粒污泥,常规负荷下出水COD浓度约10~15mg/L,TN浓度小于1mg/L,TN去除率达90%,满足地表Ⅲ类水标准.系统比较证实,厌氧推流慢速进水方式是实现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96.
何理  曾光明 《环境科技》2001,14(2):23-24
对水环境中事实上存在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一类风险,非突发性风险,作了简要的概述。主要讨论了关于非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特征、影响因素及研究目的,并为考虑非突发性风险的水质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南水北调对湖北丹江口水库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随着调水工程的实施,库区土地资源将受到深远的影响。以丹江口水库及其四周海拔低于200m的区域为研究范围,选用90年代初获取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图像为主信息源,运用目视判读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该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比例尺为25万分之一的遥感制图和计算机面积量算;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实施后本区土地资源的淹没损失、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宏观分析,进而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建立天津市2002—2004年大气污染源动态数据库,研究了“蓝天工程”实施前、后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得出了“蓝天工程”实施后天津市在燃煤量增加的情况下,烟尘、SO2排放量逐年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个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其设计阶段、原材料阶段、现场施工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和拆除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轻这种不利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examines a 3-yr EU LIFE-funded project for the management of two e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on the Maltese coast. Project partners are the Euro-Mediterranean Centre on Insular Coastal Dynamics (ICoD), the Gaia Foundation and the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of Malta. Project sites are the Ghajn Tuffieha area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Malta, and the Ramla Bay area on the island of Gozo. While both sites are in a relatively pristine state and comprise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importance, they are also prime recreational areas, hosting thousands of visitors especially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The challenge is to manage these sites in a sustainable manner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unique ecology while simultaneously controll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there.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activities is being implemented at both sites: surveys of the resources present (biodiversity, habitats,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eatures, and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implementation of first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the drawing up and implementation of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plans,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habitats, regulations for site use, and awareness raising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f this project supports the concept of decentralization of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through the granting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irect management of these sites to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under joint government/EU funding. This paper thus presents the project as a model for similar initiativ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sites in the Mediterran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