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2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解读政府环保工作,并结合沧浪区生态的特点,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沧浪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并对加强沧浪区生态文明的创建工作提出了“三着力”和“三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2.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湖关系出现复杂而多元的变化,给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挑战。从优化城市发展与湖泊保护的关系视角出发,在开展城湖共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的合肥—巢湖为研究对象,构建城湖共生评价指标体系,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识别合肥—巢湖的城湖共生模式,采用共生协调度模型测度合肥—巢湖的城湖共生水平。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城市子系统呈稳定上升趋势,各项指标由差异较大逐渐向均衡发展转变,但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下一步要加强转型升级和绿色创新。(2)研究期内湖泊子系统呈波动上升趋势,且2014年后趋势放缓;水生态环境相比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安全提升明显,但三者近年来增速都放缓,近期要强化巢湖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3)合肥与巢湖已进入城湖互利共生早期阶段,但共生协调度水平较低,需加强城湖联动、城湖互融,实现合肥与巢湖的高水平共生。合肥—巢湖的城湖关系研究为长三角地区其他城湖系统的共生关系识别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3.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n agro-production park combines industrial with environmental and animal friendly agriculture. In The Netherlands, academics and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is idea—what we consider a boundary concept—to alig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mbi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argue that boundary concepts are important in deliberations as they create a sphere of engagement that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scrutinize their routines and to explore new interpretations and practices that replace their normal ways. In this way we ground the notion of ‘reflexive governance’ in deliberative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We explored if and how the concept of an agropark induced frame-reflective conversations about conflicting and overlapping interpretations. We conducted a frame analysis of four Dutch national newspapers from which we derived fou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an agropark: Pigs in the City, Surviving Farmers, Pigs in the Mud and Surviving Citizens. Next, we analysed 10 deliberative sessions about agroparks to study if reflectivity occurre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o move to mo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ve boundary crossing concepts invites participants to reflect on conflicting frames and engage in reflective governance. However, facilitators and governmental actors need to support this boundary crossing for it to become tangible.  相似文献   
84.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观。本文论述了经济与环境共生观产生的背景与内涵。贯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的观念,必须采取2个行动:一是改变环境保护实施综合决策体制,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决策体制。在最高决策层,要采取经济与环境融合决策体制,在这个背景下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将顺利通过。二是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运行机制,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运行机制。京津冀等地协同治理雾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明树立经济与环境共生观念,建立协同运行机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5.
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国家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大安全问题。《生物安全法》的通过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综合性的制度规范。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实践长期以行政规制为主导,较少关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法律主体在治理中的作用。行政规制治理中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与管理手段的碎片化,亦无法回应高风险社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需要。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建设应当坚持整体性治理理念,以整体安全观为指导,坚持风险预防、防治结合,明确综合管理程序及责任法律制度和一体化协同执法机制,健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行政规制体系;引入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治理外来物种入侵,鼓励外来物种入侵公益诉讼等,完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多元共治体系,共促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6.
陈晨  程林  修春亮 《灾害学》2019,(4):165-171
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避难场所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梳理避难场所相关研究的脉络,分析避难场所相关研究的演变与发展。重点对评价和选址两大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避难场所相关概念较多,尚无共识。已有研究对象多局限于绿地,而对城市中其他能够保障居民灾时安全的开敞空间挖掘不够。空间布局研究较为零散,方法有待更新,评价结果难以深入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且忽略了居民避难行为的影响力。未来应①着力探索高效、规范的识别方法,明确城市中能真正保障居民灾时安全的避难空间;②强化灾害行为学研究,基于居民灾时行为特征进行避难空间评价与选址;③探讨避难空间在大城市蔓延与土地利用系统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与驱动力。  相似文献   
87.
Moshe Maor 《Disasters》2010,34(4):955-972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unicipal Emergency Consultation project in eight Israeli local authorities. The initiative centres on the appointment of independent emergency preparedness consultants entrusted with tailoring a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package to suit the specific needs of each locality. Regarding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mprovements, in all of the municipalities examined, a concept of municipal emergency operation was consolidated and the derived emergency plan tested. Emergency work processes were structured and service‐level agreements reached between municipality departments. Where necessary, a‐linear patterns of municipal functioning in an emergency were established. Concerning a ‘spillover’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mprovements into routine operations, and a ‘spillover’ of routine management improvements into local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wo municipalities near Gaza, which typically function in an emergency routine, saw a significant ‘spillover’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to routine functioning. In other localities, local managers chose to improve a number of municipal structures and procedures in times of routine functioning, which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unicipality during an emergency.  相似文献   
88.
拟破解生态文明测度和评价的现存难题:在指标选取方面,评价目标模糊,指标筛选的主观性强,缺乏结构化方法,导致指标泛化,与一般环境经济评价混淆;在测度标尺方面,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阈值,对不同文明阶段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导致一些非生态文明区域的排名反而靠前;在应用价值方面,综合指标值失去生态经济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排名数字,导致测度结果不便于理解和运用。为此,依据文明演化的共生理论创立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用以导出生态文明测度的阈值和绿值二步指数。依次运用扎根理论法、PSIR及SEM结构模型、足迹家族法、Lotka-Volterra模型等工具,构建从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到二步指数的结构化耦合链。全过程始终聚焦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生性:以定性科学属性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复合系统的结构模型为纽带,以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指数定量模型为归宿点。其中,阈值用产业受力指数、生态受力指数和共生度指数3项指数进行衡量,合称为阈值指数;而绿值用1项综合反映区域产业与生态的总量、共生程度和均衡程度的绿值指数进行衡量。据此进行区域生态文明的二步测度。第一步,基于阈值指数的阶段或资格判定:通过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性,考量被测区域是否进入生态文明门槛,"未入门"区域处于哪一个文明阶段。第二步,基于绿值指数的水平判定:通过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生程度,考量"入门"区域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表明,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单纯指标体系综合法或指数函数法的缺陷和难点,而且能够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如此,不仅能够避免生态文明测度结果与物质文明"成正比"的弊端,而且能够通过从生态文明二步指数回溯至指标体系的逆向解耦,分析出导致生态文明问题的根本原因,便于提出切中肯綮的对策。  相似文献   
89.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开源节流的启动阶段走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如何根据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内涵与相关理论研究,就成为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制定有效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必然。因此,根据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研究中国循环经济内函及有关理论问题,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循环经济理念产生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基础,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也有充分的科学和实践基础。这些基础和中国的相关认识特征决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内函应该有5个基本特征:准确的定位;清晰的外延;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表征;区别于经典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调控方法和核心标准。根据循环经济五大特征的界定,可以集中国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0.
“生态”一词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但也是很容易使用混淆的词汇之一。“生态”的含义已经由最初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含义扩展了很多,并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合理应用使生态理念在各个相关领域得到发展,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乏对其内涵欠缺深入的理解和考究,使其外延过大,使用混乱,出现泛生态化的趋势。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一词的内涵,并对目前广泛流行的一些用法进行讨论,以规范生态概念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