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3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与地貌因素及重力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坡面的地貌垂直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侵蚀作用垂直分异,对坡面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高含沙水流形成于峁坡下部和沟坡,并在各级沟道中进一步发展.坡度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如果侵蚀过程以溅蚀、面蚀、细沟侵蚀为主,不发生切沟及显著的重力侵蚀,则存在着一个坡度临界值,大于此值后,含沙量反而减小.重力侵蚀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强烈的重力侵蚀的参与,高含沙水流的沙峰滞后于洪峰,落水阶段的含沙量常常大于同流量下涨水阶段的含沙量.  相似文献   
52.
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项试验运用Biolog-ECO检测手段,对连续2年的玉米(Zea mays L.)保护性耕作试验全部秸秆覆盖免耕和常规耕作2种耕作处理的土样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试验表明:(1)免耕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以及不同碳源利用率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对总体碳源利用率平均值比常规耕作高53.1%;(2)免耕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22.33±0.57,多样性指数3.02±0.04,常规耕作微生物群路丰富度指数14.33±1.15,多样性指数2.56±0.12。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53.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七号乡小公勿素村几个生态模式系统结构、产业结构、系统功能及畜草平衡的分析,提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进行生态经济型农业建设的途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与模式。  相似文献   
5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建设的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69,自引:5,他引:69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5.
黄土丘陵“梯田退耕”生态重建及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黄土丘陵区过去10年科技攻关成果及延安燕沟流域示范成功经验,在总结“梯田退耕”生态重建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坡耕地和1999年农业人口数据计算了各县(市、区)需新修梯田、园地扩建、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及投资需求额度。通过构建并采用基本农田扩建指数、园地扩建指数、林草植被恢复指数以及投资需求密度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地域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需新修梯田面积69.16×104hm2,新扩建经济林果园地面积79.2×104hm2,林草植被恢复面积541.02×104hm2,投资需求总额度158.2×108元;生态重建在地域分布上明显存在两个重点区,一个位于陕北和晋西北交界地区,另一个位于陇东和宁南地区;宜及早制定区域性分类指导政策,并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重点区。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从太行山试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状况,深入分析了该试区各种植物群落对招鸟的作用、鸟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和演替原因,并就人工巢箱招鸟和环境生态改变对招鸟效果等项进行了探讨。初步查明试区内共有鸟类11目24科45属,其中雀形目占多数。  相似文献   
57.
为了研究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边坡防护林对相邻农田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以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地和玉米(Zea mays L.)地为研究样地,分别调查了有边坡防护林和无边坡防护林农田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显示: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 525只,隶属3门8纲18目25科。优势类群为正蚓科、蚁科、链胃蚓科和地幺蚣科,常见类群为铗科、蟋蟀总科、地蜈蚣科、大赤螨科、狼蛛科和跳蛛科。有边坡防护林的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无边坡防护林农田(P0.05)。距边坡防护林5 m处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0 m处(P0.05)。对大型土壤动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后发现,边坡防护林明显增加了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数量,对杂食性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影响不明显。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柏木边坡防护林促进了相邻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8.
2021年3~11月对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宜都市)乡村聚落植物进行深入调查,共鉴定出植物171种69科147属,采用植物区系和频度指数分析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特征;针对乡村聚落不同生境类型分别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出12种配置模式。结果表明:科级区系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共35科,占总科数20.7%;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分别为29属和28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19.7%和19%;科、属的区系组成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出现频度较高的乡土树种依次为复羽叶栾树、构树、枫香树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树种选择与群落构建,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9.
以仪陇马鞍镇南海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以土地整理前后1:2000实地调绘结果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探讨土地整理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地)改梯(田)后耕地中田块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度增加;耕地类中的旱地、农村宅基地及林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形状较整理前变得规则;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丰度指数降低,景观类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0.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1981和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17a间水田减少了21%;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42.2%、99.6%、8%、56.8%和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17a后I、Ⅱ、Ⅳ和Ⅴ等地面积分别减少18.6%、12.2%、29.6%和25%Ⅲ等地增幅达5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园地和土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水田的△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探讨了定向培育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