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2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1780篇
安全科学   405篇
废物处理   153篇
环保管理   189篇
综合类   3279篇
基础理论   409篇
污染及防治   873篇
评价与监测   63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8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含固率对牛粪常温厌氧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礼  徐龙君 《环境工程学报》2010,4(6):1413-1416
在常温、pH值为7.0下,采用10 L玻璃瓶作为反应器对含固率(TS)分别为2%、6%、10%和14%的4组牛粪溶液进行厌氧消化实验,系统运行48 d,分析了厌氧消化过程中的COD(化学需氧量)、pH、VFA(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进料TS是影响牛粪厌氧消化产气效果的重要因素,调节牛粪进料TS至10%,可以使其厌氧消化获得最佳的产气效果,COD去除率为24.6%,产气中甲烷含量为56.1%。  相似文献   
992.
考察了微波-活性炭联合处理技术对模拟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和Cd2+的去除效果。对于100 mL浓度为1 00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活性炭用量为10 g时,新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9.99%;采用700 W微波对吸附亚甲基蓝的活性炭辐射10 min进行再生并回用,经微波辐射再生10次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9.68%,未经微波作用反复使用10次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85.41%。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有效地减缓了活性炭吸附能力的下降速率,实现了活性炭再生和反复使用。在吸附过程中,Cd2+使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略有下降,而共存的亚甲基蓝则促进了活性炭对Cd2+的吸附,对新炭和再生后活性炭物理化学特性的表征证明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对Cd2+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93.
琼脂碳源生物反硝化去除水源水中硝酸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受硝酸盐污染的水源水,以琼脂为反硝化细菌的碳源和微生物载体,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脱除水源水中的硝酸盐,并利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去除琼脂反应器出水中残留的少量CODMn和NO2--N等污染物。实验结果表明,水源水自然接种的条件下,可以顺利启动琼脂反应器;在温度为25℃左右,琼脂反应器在进水NO3--N约25 mg/L、水力停留时间1.5 h时,能获得70%的硝酸盐氮去除率;曝气生物滤池在水力停留时间0.5 h、气水比2.8时,可控制最终出水的CODMn和NO2--N分别在5.0 mg/L和0.10 mg/L以下;琼脂反应器的脱氮效果与温度、进水NO3--N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等有关。研究指出,琼脂反应器与曝气生物滤池构成的组合系统能较好地脱除水源水中的硝酸盐并且能控制最终出水水质,不会导致二次污染,从而获得合格的饮用水源水。  相似文献   
994.
溶解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寰 《四川环境》2010,29(2):109-112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新颖废水处理技术。溶解氧(DO)是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和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好氧颗粒污泥需要的曝气量大,能耗高。高曝气量带来的高DO浓度不利于氨氮通过SND去除。当DO扩散在颗粒内部受到限制时,颗粒中心形成的厌氧层不利于颗粒污泥的长期稳定运行。本文系统分析了DO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好氧颗粒污泥中DO浓度这一重要参数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在低DO浓度下保持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采取合适的方法降低颗粒内部的扩散限制有利于增强颗粒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995.
连续流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运行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续流完全混合反应器(CSTR)中,采用不同进水方式,以乙酸钠作为碳源配制的人工配水作为原水,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运行效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不同进水方式运行的2个反应器在颗粒污泥出现后,运行效能差别不大;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高效稳定,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h、COD容积负荷为1.0kg/(m3·d)的条件下,对COD、TP、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0%、85%、95%和60%,并具有明显的脱氮除磷效果;反应器中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  相似文献   
996.
采用自行研制的生物转鼓过滤器(RDB)反硝化净化NO。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为25~30℃、pH为7.0~7.5、转鼓转速为1.0r/min、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86.40s、营养液用量为5.0L、营养液更换频率为0.2L/d的条件下,RDB在30d内完成挂膜;RDB稳定运行期间,当NO进气质量浓度为90~433mg/m3时,NO去除率维持在42.9%~85.2%,平均去除负荷为10.40g/(m3.h);转鼓转速决定了生物膜表面的更新速率和液膜厚度,当转速为0.5r/min时,NO去除率达到最大值(75.0%);将营养液用量控制在1.3~3.0L较为合理;EBRT是决定反硝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当EBRT为345.60s时,NO去除率不受其进气浓度的影响,且去除率高达95%以上,当EBRT为43.20s、NO进气质量浓度从98mg/m3增加到1095mg/m3时,NO去除率从62.5%下降到30.7%,当进气负荷为50.00g/(m3.h)时,NO去除负荷达到最大值(27.50g/(m3.h))。  相似文献   
997.
贫营养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库底泥中分离出1株贫营养异养硝化细菌,命名为菌株Y11。经菌株生理特性研究和16SrDNA测序,鉴定出菌株Y11属于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sp.)。考察了温度、pH及C/N对菌株Y11的硝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菌株Y11进行硝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中性,最适C/N为6.0,在该条件下进行4d的硝化反应,菌株Y11对氨氮去除率可达91.42%。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BiVO4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其光催化氧化亚甲基蓝(MB)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Cu的掺杂并未改变BiVO4的晶型结构;Cu(NO3)2/BiVO4在热处理(30~300℃)过程中,NO3-已经完全分解,Cu最终以CuO的形式存在于CuO/BiVO4光催化剂体系中;掺杂不同量Cu的CuO/BiVO4中的Cu2+/Bi+(摩尔比)实测值与理论值相近,该系列光催化剂的合成过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可见光照射下,CuO/BiVO4光催化降解MB反应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当Cu2+/Bi+为0.050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k)达到最高值(0.4334h-1),此时的k比单体BiVO4作用下的提高了1.04倍;由于异质结的存在,CuO/BiVO4与单体BiVO4相比,电子和空穴的利用率大大增加,使得CuO/BiVO4的光催化活性较单体BiVO4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99.
城市生活垃圾降解率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降解率研究不足的现状,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垃圾温度和垃圾降解率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填埋初期垃圾填埋体温度升高较快,服从三次曲线变化规律;温度对垃圾降解率有重要的影响,单一温度下垃圾降解率随时间变化近似符合微生物生长曲线;不同温度下,温度高,垃圾降解率快,试验证明41.00、45.00℃垃圾降解率最快,垃圾降解率相差不大,可以认为温度高于41.00℃时垃圾降解率可以按照41.00℃时垃圾降解率计算。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常规运行模式下循环式活性污泥(CAST)工艺对磷酸盐的去除,考察了运行周期内反应器选择区和主反应区中磷酸盐、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并分析了CAST反应器的除磷途径和限制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测定了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所占的比例。研究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后,出水磷酸盐的平均值为1.9mg/L,平均去除率约为62%;系统除磷是在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为8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