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586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1213篇
基础理论   324篇
污染及防治   304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研究了餐厨垃圾与污水污泥在不同混合比例、不同污泥停留时间条件下的共消化产酸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餐厨垃圾与污水污泥TS比为1∶3时,SRT=1 d的反应器酸化效率最高,且乙酸含量占优,产酸效果较佳;当TS之比为1∶1时,各反应器产酸量普遍高于1∶3时,其中SRT=5 d产酸反应器,最高酸化效率达5.94,产酸量最大,且乙酸含量占优,运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2.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是一种含有许多有机物的生物质,这些有机物主要是总糖和蛋白质。实验采用4种预处理(酸、碱、热-酸和热-碱)来提高污泥的发酵产酸,并探索热预处理对酸碱调控后的剩余污泥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碱处理方式可大幅提高SCOD的生成,最大可以达到15 364.8 mg/L,碱处理次之,热-酸处理和酸处理的贡献较小。溶解性蛋白质和总糖的溶出也表现了类似的规律,热-碱处理后溶解性蛋白质和总糖最大可以达到3 474.9 mg/L和731.4 mg/L。对挥发酸(VFAs)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处理反而阻碍了其生成积累,即使辅以热预处理后,产酸量仍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最佳的产酸条件仍然是热-碱预处理,最大产酸量可以达到4 783.5 mg/L。  相似文献   
83.
文章研究了颗粒活性炭固定鲍曼不动杆菌对硝基苯的降解情况。考查了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lndlich经验公式,同时探究了其最佳投加量为5 mg/mL。较单纯微生物降解来说,在温度为15℃,pH为7,摇床转速140 r/min的条件下,生物活性炭降解浓度为200 mg/L的硝基苯所用时间大大缩短,而400 mg/L的硝基苯不能直接被菌株降解,固定化后84 h可基本完全降解,并且由于微生物作用活性炭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84.
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代表性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原则,对陕西北部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红碱淖湖泊表层底泥主要由三种沉积类型组成:湖心稳定的湖泊沉积、受入湖河流影响的河口及三角洲沉积、相对稳定的近岸沉积。粒度分布的多组分特征不仅指示了沉积物来源差异,还指示了其环境和沉积动力。平均粒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指示湖泊底流的流向及动力特征。发现西部湖盆目前仍受入湖径流的影响,而东部湖盆则受入湖径流影响相对较弱。粒度揭示的湖泊底流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入湖污染物及其扩散规律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5.
芽孢杆菌 B1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蔷  赵玲  尹平河 《环境科学》2012,33(3):838-843
从珠海香洲码头赤潮海水中分离获得1株对球形棕囊藻有显著溶藻效果的芽孢杆菌B1,研究了B1对棕囊藻的溶藻作用方式,溶藻过程中藻细胞结构变化,并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酸碱及热稳定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结果表明,B1无菌滤液对棕囊藻有较强的溶藻效应,除藻率达94.9%,B1通过分泌活性物质间接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产生抑制;藻培养液中加入B1无菌滤液16 h后,藻细胞发生团聚,细胞壁失去完整性,56 h后藻细胞破碎,胞内物质溶出;相对分子质量<3 500的分泌物是溶藻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具有较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在121℃加热20 min后,仍然有良好的溶藻能力,除藻率达92.6%,活性物质在pH 9.0左右溶藻能力较强,在乙醇中不发生沉淀反应,由此推测该活性物质为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非生物活性分子,不属于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  相似文献   
86.
微生物絮凝剂ZS-7的纯化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黎忠  张修玉  秦建桥  王开峰 《环境科学》2010,31(9):2184-2190
采用透析、乙醇沉淀、凝胶过滤层析对微生物絮凝剂ZS-7进行了纯化.经鉴定纯化后的微生物絮凝剂ZS-7是一种新型的糖蛋白,其产量大约为0.98 g/L发酵液.ZS-7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含量分别为91.5%和8.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ZS-7中含有酸性多糖包括糖醛酸(16.4%)、丙酮酸(7.1%)和乙酸(0.5%).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得ZS-7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9×104.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说明糖蛋白絮凝剂ZS-7含有羟基、氨基、羧基、甲氧基和磺酸等功能性基团.单糖组成分析说明ZS-7主要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各单糖的摩尔比大致为: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142∶2.2∶4.5∶3.4.  相似文献   
87.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翅碱蓬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碱蓬是潮间带的常见优势种群,为了解其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陆域向海洋迁移中所起的作用,利用GC-MS研究了东营和营口潮间带盐沼植物翅碱蓬不同器官及根系土中有机氯农药(OCPs)、多环芳烃(PAHs)、十溴联苯醚(BDE209)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翅碱蓬中的污染水平依次为ΣPAHsΣOCPsBDE209ΣPCBs(96~1506ng/g、14~577ng/g、1.8~33ng/g和399~2161pg/g).营口潮间带沉积物中OCPs、PAHs和PCBs的污染水平高于东营,但这3类污染物在两地潮间带翅碱蓬叶子中的含量水平相当.OCPs在两地翅碱蓬各器官中的分布相同,即茎根叶,PAHs和PCBs2种污染物受根系土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在翅碱蓬器官中呈现不同的分布.BDE209在东营潮间带的污染水平(19.7ng/g)高于营口(2.36ng/g),在碱蓬器官中呈现不同分布.  相似文献   
88.
微生物对土壤与沉积物吸附多环芳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接种微生物,研究微生物对沉积物和湿地土壤吸附多环芳烃(PAHs)菲、苯并[a]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菲与苯并[a]芘都可进行吸附或生物降解,48h液相PAHs浓度达到平衡时,微生物对菲消除了98%,对苯并[a]芘消除85%;接种的样品48h吸附等温线均呈线形,能较好地符合线性方程;在接种微生物情况下,沉积物与土壤对菲和苯并[a]芘吸附特征均发生较大变化,对菲的吸附量增大约35倍,而对苯并[a]芘的吸附量却降低了2/3左右;未接种微生物的土壤和沉积物对菲解吸率为20%,接种的样品组为2.9%,而对苯并[a]芘的解吸结果与菲相反,未接种的对照组为4%,接种的样品组为13%.微生物在土壤与沉积物吸附PAHs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9.
利用嗜酸性硫杆菌的生物产酸作用处理洗毛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锋  周立祥  王电站 《环境科学》2007,28(2):382-386
利用洗毛废水在低pH条件下,有机物絮凝沉降的特点,通过嗜酸性硫杆菌(Acidophilic thiobacillus)的产酸作用降低体系pH,破坏废水固有的稳定性,改变有机物的亲水性能,实现固液分离,达到去除COD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产酸作用能有效地去除废水COD,改善其脱水性能.当体系pH降至3.00, COD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1.4%,处理后的废水有很好的机械脱水和沉降性能,比阻从大于9.81×1013 m·kg-1降至5.60×1011 m·kg-1.而对照处理在整个培养期内,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仅有20%的COD被去除.本研究为油脂含量高、难被生物利用的有机废水提供了一条新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0.
A sensitive method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of the Tb^3+-Tiron complex is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lkali-labile phosphoprotein phosphorus (ALP) released from fish plasma.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5.4 ng/ml (S/N=2),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quenching effect (6 replicates) was 4.6%.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colorimetric ass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 method are its relatively simple detection procedure, the lack of toxic organic solvents, and high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