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372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95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现今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急剧增加。分析了世界现状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自我科学管理,分别从人类自我定位、对待科技的态度、人口管理、人类消费管理4个方面进行讨论和阐述。人类首先需重新审视自己,进行自我定位;其次要正确对待科技;控制人口数量和转变不合理消费是目前人类自我管理的重要任务,对此提出一些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2.
目前全球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世纪,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其扩展速度更甚于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对资源的需求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上升,城市社会也不断演变,多元化的文化、高密度的人口、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使得人类城市系统越加复杂.城市系统与基础设施体系互相影响,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同时也要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余地.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全球应对气候的焦点都被放在了国家层面,几乎没有成功达成任何协议或推进任何行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很多城市正在努力地开展风险评估,并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承诺采取实际行动.作为超过50%世界人口的  相似文献   
54.
城镇化不是建城化,不是城市的蔓延,不是简单的农民市民化,更不能把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为城内贫富二元结构。山区城镇化不可丢失民族文化与地域特点。山区城镇化作为城镇化一盘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不可或缺的板块。没有山区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就是不完整的。中国是山地大国,70%的陆域国土是山地。山区城镇化面临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种制约因素,城镇化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山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城镇化过程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55.
<正>艾伦·B·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给人提供生活空间的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是社会集体成就的最终体现。在这里,人们可以恣意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自由、爱、创意、激情、平静和欢乐等不同元素在这里交织。——(《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随着个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2008年,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0%;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在2010年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49.7%,并以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飞快增长。城镇化是21世纪的特征,正在重  相似文献   
56.
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并进一步对相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平衡日益加剧,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集聚的态势的基本结论,并对我国人口分布集疏格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然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城市化成为人口集聚的动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57.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全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得到持续提高,由0.54上升至0.76,从中协调耦合等级发展为较协调耦合等级,各市协调耦合度及其等级都获得相应提高,但"北高南低,南北分化"的空间差异特征依然显著;2以2005年为界,前半期全省及省内各市协调耦合度增速较快,但2005年之后显著放缓,说明促进各要素协调非农化的难度在上升;3地区不平衡未得到有效控制,西北部人口非农化速度领先、东北部产业非农化较快、中南部土地非农化超前,阻碍了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4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公共服务水平,就业结构和土地资源禀赋等是影响产业、人口与土地协调非农化的重要因素。今后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性的提高将依赖于各要素非农化相互作用和地区平衡性的改善。东北部地区需着重推进产业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西北部地区提高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中南部巩固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非农就业,改善公共服务,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管理,控制城市低效蔓延。  相似文献   
58.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