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利用藻类-卤虫-对虾系统深度处理含盐含汞化工废水的模拟试验研究表明,该系统对BOD_5和COD去除率分别达95.5%和80.0%,对PO和Hg ̄(2+)去除率都在98%以上,在卤虫密度52.1个/L和36.0个/L,藻类密度25725.8万个/L和20924.9万个/L,水中汞能被不同营养等级的生物累积,在水中汞浓度1.0×10 ̄(-4)-3.0×10 ̄(-4)mg/L范围内,藻类和卤虫对水中汞的浓缩倍数分别为7.5×10 ̄2-7.8-10 ̄3和2.10×10 ̄2-1.04×10 ̄4;卤虫吞食藻类,它对藻体中汞的浓缩倍数较低,变化范围在0.1-1.7之间;食染汞卤虫的对虾对汞的累积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
1999年7~10月对渤海湾海丰盐场卤虫自然种群的种类组成和生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原来仅有孤雌生殖种群,如今孤雌生殖卤虫与两性生殖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共存,且在8~10月份外来种A.franciscana占主要部分。(2)温度是影响休眠卵产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实验期间温度降低,卵生比例升高,到9、10月份已全部为卵生。(3)随温度降低,怀后代数有上升的趋势。多数月份卤虫怀后代数与盐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93.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 μW/cm2)和剂量范围内,低剂量的0.24和0.48 kJ/m2 处理组在实验的一定时期内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和雌体抱卵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高剂量的0.72、0.96和1.20 kJ/m2 处理组对轮虫的种群数量和雌体抱卵率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甚至可导致整个种群的灭绝.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殖率随UV-B辐射的增强显示出了一致性减小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作为指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94.
本文针对西部开发“退耕还林、还草”中的虫鼠害,指出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并从生态治理的新技术、环保型新药剂的研制开发和生物天敌的工厂化生产与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5.
苯酚、苯胺对两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苯酚、苯胺对藻类、卤虫急性毒性,得出苯酚、苯胺对小球藻的24-96hEC50为82.9- 110.74mg/L,44.40-61.08mg/L,并且在48-72h之间毒性作用最强;苯酚、苯胺对卤虫的48hLC50分别为27.88mg/L和0.794mg/L。对各剂量反应方程进行了X2检验,均符合精度。卤虫对两种物质的敏感性远大于小球藻,可以考虑其用于海水的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96.
初步研究了海洋环境中常见的赤潮纤毛虫原生动物中缢虫.对该属目前已知种类做了综合比较和回顾性报告.文中同时对发现自养殖水体中的蚤状中缢虫做了纤毛图式水平的描述和补充性报告  相似文献   
97.
土壤和叶际微生物对啶虫脒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琴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32-137
深入研究了土壤、叶际原位和叶际可培养微生物对啶虫脒的降解作用及各条件下降解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对啶虫脒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效果.原位叶际微生物对啶虫脒降解影响的程度较小,在灭菌处理与对照叶面中啶虫脒的半衰期分别为8 1 d和6 6d.相对而言,土壤和叶际分离培养微生物对啶虫脒降解作用更加显著,在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中啶虫脒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0 d和39.6d,相差为8倍;和原位叶际微生物相比,在油菜叶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啶虫脒的降解效果也更加显著;在灭菌处理的豆叶培养基中(CK),啶虫脒42d的降解率为16.5%,相同时间内非灭菌处理的叶际分离微生物降解率高达95%,其降解速率与培养基中的微生物量呈正相关性,叶际和土壤中都存在能降解啶虫脒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8.
氟虫双酰胺对蚯蚓的生化毒性与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酰胺类杀虫剂已成为全世界第4大类最常用的杀虫剂,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关于双酰胺类杀虫剂生态毒性评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探究双酰胺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选取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典型双酰胺类杀虫剂氟虫双酰胺对非靶标动物蚯蚓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及其在人工土和蚯蚓体内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在人工土壤中十分稳定,在整个暴露期间氟虫双酰胺的浓度变化不超过20%。氟虫双酰胺在蚯蚓体内的含量随染毒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在染毒浓度为0.1和1.0 mg·kg-1的处理组中,氟虫双酰胺未对蚯蚓产生明显的氧化胁迫效应。在染毒浓度为5.0和10.0 mg·kg-1的处理组中,蚯蚓体内活性氧(RO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过量的ROS诱导蚯蚓体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异常变化,并在蚯蚓体内造成了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羰基化和DNA损伤。研究表明,当土壤中氟虫双酰胺的浓度为5.0和10.0 mg·kg-1时可能会对蚯蚓产生很高的风险。此外,彗星实验对氟虫双酰胺诱导的氧化胁迫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敏感生物标志物对氟虫双酰胺造成的土壤污染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99.
通过建立稻田-鱼塘模拟生态系统,研究丁虫腈在稻田-鱼塘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鱼、虾、蟹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丁虫腈乳油施入稻田初期,74.8%被水稻植株沾附,17.3%进入稻田水,稻田水中丁虫腈最高浓度达0.034 mg/L。施药24 h后,将稻田水排入邻近鱼塘,鱼塘水体中丁虫腈最高浓度达0.001 8 mg/L。丁虫腈在稻田水和鱼塘水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0 d、8.9 d,丁虫腈在水稻土中很难降解。试验同时表明水生生物虾对丁虫腈较为敏感,对鲫鱼和蟹影响较小。因此丁虫腈稻田施用时,应注意其对虾的安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0.
烯啶虫胺的水解与光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琪  胡静  王鸣华 《生态环境》2011,20(11):1735-1738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烯啶虫胺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水解动态及其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光解特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不易水解,而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较快。烯啶虫胺的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平均温度效应系数为2.34。烯啶虫胺水解反应的活化能和活化焓与温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活化熵与温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在不同光源照射下,烯啶虫胺在水溶液中的光解速率有显著的差异,在高压汞灯、自然光和氙灯下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42.3 s、6.9 min和55 min;烯啶虫胺在甲醇中的光解速率大于丙酮中的光解速率;烯啶虫胺的光解速率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慢;pH值对烯啶虫胺的光解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烯啶虫胺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