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7篇
  免费   634篇
  国内免费   1303篇
安全科学   708篇
废物处理   117篇
环保管理   317篇
综合类   3160篇
基础理论   707篇
污染及防治   362篇
评价与监测   273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188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5 毫秒
991.
从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采集了北京市区的降尘和大气TSP,分析了其中的PAHs和降尘的粒度。降尘颗粒大部分在100μm以下,体积平均径和中位径D50的范围分别为18.89-53.117μm和11.59-28.98μm。全年降尘平均沉降通量为0.451 9 t/(km2.d),冬季高,夏秋季低;∑16PAHs的沉降通量平均为4.76 g/(km2.d),冬季高,夏季低,与同期的大气SO2的API指数显著相关。TSP中的∑16PAHs与降尘中的∑16PAHs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成分谱一致。PAHs的沉降速率变化范围为0.004-5.46 cm/s,夏季高、冬季低。交通沿线∑16PAHs的沉降通量远远高于非交通线的沉降通量。  相似文献   
992.
于2009年2月-8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徐州市区冬、春、夏3个季节大气TSP和PM10中16种多环芳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TSP和PM10中∑PAHs不同季节分布规律均为:冬季〉春季〉夏季;冬季,荧蒽污染浓度最高;春季和夏季苯并(g,h,i)芘浓度最高;不同环数PAHs春季和年均值呈规律均为:6环〉4环〉5环〉3环〉2环;夏季为:6环〉5环〉4环〉3环〉2环;冬季为:4环〉5环〉6环〉3环〉2环;大气TSP中整体苯并(a)芘等效致癌毒性(BEQ)不同季节分布规律为:冬季(4.517ng/m3)〉夏季(1.602ng/m3)〉春季(1.413ng/m3);PM10中整体BEQ不同季节分布规律为:冬季(3.706ng/m3)〉春季(1.504ng/m3)〉夏季(1.331ng/m3);采暖期大气颗粒物中PAHs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土壤动物在植物修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了蚯蚓(Pheretima sp.)活动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修复土壤菲污染的影响效应以及各种生物、非生物因子在植物修复菲污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20.05-322.06mg·kg^-1菲污染水平范围内,与相同污染水平下无蚯蚓作用的菲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植株相比,蚯蚓活动促进修复植物高羊茅的生长:试验期间(72d),修复植物的单株生物量增加9.74%~21.53%,根冠比增加17.26%~21.44%。添加蚯蚓72d后,种植高羊茅的菲污染土壤中,菲的去除率高达61.70%~88.78%,其平均去除率(77.38%)比无蚯蚓活动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的(68.36%)提高了9.02%,比无植物生长的对照组土壤(22.57%)提高54.81%。各种生物(如植物代谢、植物积累、动物积累、微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等)、非生物(如渗滤、吸附、光解、挥发等)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菲去除的平均贡献率(47.81%)最为突出,比无蚯蚓活动时(42.08%)提高5.73%。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菲污染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研究利用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属的多度及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热带区系属的多度均随着纬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大多数温带区系属的多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中亚分布(T13)属的多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地区,但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T12)属的多度的高值也出现在滇西北地区,但在其它地区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中国特有分布(T15)属在滇西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滇东南地区,大致以“田中线”为界,界线以西地区的中国植物特有属的多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东地区。从南到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基本上呈单调递增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能与区系成分的迁移和地形格局有关。大理州以南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区系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并占据了云南大部分的土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云南地区总体上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本研究与其它研究的不同可能源于与源数据和取样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5.
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了一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及其上下风向大气中PBDEs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电子垃圾拆解区大气中∑17BDEs总浓度为9930pg·m-3,冬季∑20BDEs的总浓度高达41476pg·m-3;和夏季相比,冬季五溴-联苯醚的百分比降低了16.7%,而十溴-联苯醚升高了10.2%,但是,其组成仍然是五溴-联苯醚为主,十溴-联苯醚次之,八溴-联苯醚最少。上下风向地区大气中PBDEs浓度及其组成成分由于受到电子垃圾拆解、本地生产方式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996.
提出了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土壤修复目标的制定方法和程序,并以上海市某重大工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处理后再利用工程为例,模拟了多环芳烃在处置场地上的多介质迁移途径及人体暴露场景。模拟结果显示,填埋场污染土壤苯并(a)芘(该污染物毒性因子高,毒性强,致癌风险相对较大)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途径最大致癌暴露量分别为1.89×10-6和0.93×10-6mg.kg-1.d-1,人体最大致癌风险水平分别为1.38×10-5和6.79×10-6,超出了中国规定的单致癌污染物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苯并(a)芘呼吸吸入途径最大致癌暴露量为7.79×10-10mg.m-3,人体最大致癌风险水平为6.86×10-10。基于场地的特征条件和参数,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的,确定了再利用作为填埋场中层覆土的土壤中5种多环芳烃污染物的修复目标限值(w,mg.kg-1)分别为:苯并(a)芘,0.994;二苯并(a,h)蒽,0.995;苯并(a)蒽,9.95;苯并(b)荧蒽,9.95;苯并(k)荧蒽,99.5。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多层膨胀节的应用十分广泛。多层波纹管与单层波纹管相比.有较大的变形补偿能力与强度,同时还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波纹管的内层和外层,以适应管道的不同使用环境.尤其在温差较大的换热设备和管道中.多层与单层波纹管相比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8.
水泥工业是耗能大户,其中风机耗电在总耗电量中占很大比重,节能空间很大,对风机采用传统的液力耦合器直联带动加上入口风门调节的运行方式进行改造势在必行,技改实践表明,风机节能的最佳途径是采用变频器调速技术,节能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脉冲电弧液相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采用某小区的生活污水,研究放电脉冲次数、放电峰值电压、曝气量对COD、氨氮去除的影响.随着放电脉冲次数的增加,COD与氨氮去除率逐渐升高,当放电脉冲次数为400次时,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1.8%、80.3%.随着放电峰值电压的升高与曝气量的增加,COD、氨氮的去除效率增加.在相同放电处理时间下,当峰值电压为18 kV时,曝气量大于4m3/h,COD去除率大于96%,氨氮去除率大于90%,出水水质满足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00.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受气温影响较大。针对冬季氮磷去除率的不足,分析低温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初步讨论了强化低温域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措施,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