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9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735篇
安全科学   288篇
废物处理   91篇
环保管理   303篇
综合类   2384篇
基础理论   395篇
污染及防治   476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气候因素能够对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使用气象技术可以对城市生态规划进行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生态修复。本文主要对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中的气象技术进行分析,对气象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也做了一定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城市生态规划和修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温度对SBR腐殖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22℃范围内,通过实验考察了温度对腐殖土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SBR)系统的运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对SBR腐殖活性污泥系统去除COD影响不大,当温度降至10℃时,COD去除率仍可达到80%以上;在22~14℃范围内,SBR腐殖活性污泥系统对NH+4-N和TN的去除影响不大,温度降至10℃时,NH+...  相似文献   
993.
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高氯酸盐污染环境整治的最具潜力的修复技术之一,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特点,是国内外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亦是仅见的污染控制及修复的环境友好技术。介绍了环境中高氯酸盐污染的来源与分布,阐述了生物修复(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特点及作用机制,认识到2种类型修复技术各有其优劣势;重点综述了生物修复高氯酸盐污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得出植物根际降解对植物修复高氯酸盐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而微生物修复是目前最有希望获得大规模应用的高氯酸盐污染修复技术;最后提出了植物-微生物联合强化修复高氯酸盐污染的技术将更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重金属是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可随着雨水渗透至低处,通过在植物体内聚集停留于土壤,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品质降低。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威胁人类生命。本文首先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来源和现状,然后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和危害,最后探讨了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评估方法和二次污染防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批式振荡及溶出模拟实验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吐温80(TW80)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对石油污染含水层介质的脱附净化效果,考察了振荡时间、SDS浓度、脱附净化流程等对污染物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DS对石油污染的脱附净化效果优于TW80及AES,适宜的振荡时间为3 h,适宜的SDS浓度为4.0 g·L~(-1);脱附净化流程实验证实,按照流程3(首先采用去离子水脱附,然后采用4.0 g·L~(-1)的SDS溶液进行脱附,最后采用去离子水脱附)进行脱附净化后,污染物溶出浓度最低,推荐流程3作为适宜的脱附净化流程。经上述推荐的实验条件处理后,含水层介质溶出模拟实验中TPH浓度降低了99%以上,接近地下水质量标准Ⅳ类限值;苯浓度降低超过了87%,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Ⅳ类限值,污染含水层环境及人体健康风险大大降低。基于SDS的脱附净化技术是一种有工程应用前景的石油污染含水层介质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96.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菌Z1a-B的分离鉴定与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东营胜利油田附近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Z1a-B,通过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个体形态观察对其初步鉴定到属,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了Z1a-B的石油降解性能,采用投加石油降解菌、调节土壤N、P含量和优化环境因素等措施,进行了为期60d的石油污染土壤室外自然堆制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Z1a-B为链霉菌属白孢类群,其摇瓶培养的石油降解率为66.4%;Z1a-B有着很宽的烷烃降解谱;N、P最佳的添加量组合为KNO32.50g/kg、K2HPO40.35g/kg,即N/P(质量比)为5.57:1.00,此时的石油降解率达63.5%,土壤脱氢酶活性达最高值,为2.99μL/g;石油降解的最佳环境条件为:将石油质量分数为3.3%的100g土样调节pH至8.5后,装入容积为300mL的锥形瓶中灭菌,再接种孢子密度为2.7×108个/mL的菌剂5.5mL,于28℃下进行生物降解,在此条件下的石油降解率可达76.5%;土壤脱氢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检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重要指示指标之一;室外自然堆制生物修复实验中,添加菌剂、锯末、秸秆以及N、P后,石油降解率可达69.9%,总体来说,室外自然堆制生物修复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治理效果较好的石油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0):55-58,100
利用实验室分离获得铜绿假单胞菌GF31(Pseudomonas aeruginosa GF31,简称菌株GF3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开展菌株GF31在实际土壤环境中对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和降解产物研究,并进行了模拟田间实验.结果表明,在土壤中菌株GF31降解氯氰菊酯的主要产物为二氯菊酸和间苯...  相似文献   
998.
电动与渗透反应格栅联合修复镉污染地下水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宏韬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0):1773-1777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镉污染的电动力学修复效果,并分析其迁移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电动修复中由于阴阳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造成电极附近pH值产生明显变化,其中阳极附近的pH值由开始时的7.0逐渐变小到6.8,而阴极附近则相反,由开始时6.9逐渐增大到9.1,表明土壤的酸碱条件变化明显。Cd浓度变化反映在自然渗透条件下含水层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能力较弱,阳极附近地下水中Cd的去除率仅8.4%,而在电场作用下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发生明显变化,使得重金属污染物能在电极附近富集而被去除,当实验电场强度为0.5 V/cm时,Cd在阴极的累积使得阳极附近地下水中去除率为72.9%,说明电动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地下水的效果明显好于自然渗透状态。  相似文献   
999.
李峥  齐嵘  安伟  顾剑  文洋  李生涛  杨敏 《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453-2458
在利用ASM2d模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进行动态模拟的基础上,将曝气能耗、污泥产量与出水水质超标率整合为一个综合效能指数,对该工艺进行了成本-效能分析。最优运行策略为:3~10月温度高于15℃时运行8台曝气转刷,其余时间段运行10台转刷,同时剩余污泥排放量控制在250 m3/d。这一策略能够使出水NH4-N和TN的超标率分别低于5%和2%,保证出水TP的持续达标,与常规运行策略相比,在明显降低氮磷超标率的同时,节省曝气能耗约12%。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使得大部分重金属能在电极附近富集而被去除。当实验的电场强度为0.5 V/cm时,在阳极附近土壤中铜的去除效率达到71.1%。阳极附近的pH值由开始时的6.8逐渐变小到4.4,而阴极附近则相反,由开始时的6.6逐渐增大到9.1,此外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极附近的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