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59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研究了用Fenton试剂处理选矿废水中残余的黄药,分别考查了氧化时间、反应初始pH值、Fe2+浓度及H2O2用量对黄药降解效果的影响,用正交试验确定了4个因素的最好条件。结果表明:初始pH值和H2O2用量是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氧化时间为60 m in,反应初始pH=4,[Fe2+]=20 mg/L,[H2O2]=20 mg/L,黄药的浓度为125 mg/L时,黄药的去除率达到99.5%;初步探讨了Fenton试剂净化废水中黄药的机理是.OH自由基先将黄药氧化为过氧化黄原酸盐,再将其氧化为CO2,黄药得到去除。  相似文献   
52.
通过试验研究酸性媒介黄GG染料在厌氧、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机理、降解能力及共代谢降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厌氧菌能够通过葡萄糖共代谢作用很快降解酸性媒介黄GG;而好氧条件下经驯化活性污泥不能降解酸性媒介黄GG,经过较长时间驯化活性污泥能降解酸性媒介黄GG,但降解效果很差.葡萄糖浓度的升高对提高酸性媒介黄GG厌氧生物降解率有利,当葡萄糖浓度为2000 mg/L时,40mg/L酸性媒介黄GG的12和60 h厌氧生物降解率分别达到81.5%和93.5%.酸性媒介黄GG浓度对厌氧菌的生物降解能力也有影响.当葡萄糖浓度为2000 mg/L,酸性媒介黄GG(浓度为20~100 mg/L)的厌氧降解率最好,降解效率达到了94%,说明厌氧菌对酸性媒介黄GG的降解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53.
利用GCMS定性分析漂白废水主要发色物质的种类,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抑制条件下的生长与脱色作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各类高分子量有机污染物是形成色度的主要来源,此类物质在菌对数生长阶段被大量降解。  相似文献   
54.
pH对沟渠沉积物截留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摇瓶动态实验和箱体静止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效应,分析了pH对氮、磷截留效应及其界面交换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pH变化范围内,沟渠沉积物对NH 4-N的吸附量和NO-2-N的硝化量以及对TN的截留率都是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沟渠沉积物对总溶解性磷(TDP)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TP的截留率在5 d前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此后基本不发生变化;在不同的pH下,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氮的界面交换行为,同时pH通过影响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来影响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行为.阐明pH对沟渠沉积物氮、磷截留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掌握氮、磷在农田排水沟渠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从而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真菌预处理优化制备微介多级孔炭及其吸附甲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生物质前体物进行预处理的制备策略,从而研发孔结构可调的多级孔炭材料模板.选用荷叶作为生物质原材料,探讨菌种投加量、培养时间对多级孔炭材料前驱体的影响,并采用水蒸气物理活化法,分析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炭材料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表面官能团的综合作用.最后,通过Raman、XRD、BET、FTIR、TGA、SEM、EA等手段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真菌预处理对炭材料的甲苯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质荷叶质量30 g、菌种投加量4 mL、培养时间7 d、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90 min条件下制备的微介多级孔炭材料,在含有较多介孔的前提下比表面积可达937 m~2·g~(-1),总孔容为0.68 cm~3·g~(-1).动态模拟吸附实验发现,经预处理的炭材料在甲苯浓度905 mg·m~(-3)下对其饱和吸附容量为304 mg·g~(-1),是未经真菌调控荷叶吸附容量的1.83倍,吸附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比表面积、孔容及表面酸性基团增大的作用.经真菌预处理调控的炭材料对甲苯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56.
在两性修饰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阳离子型表面修饰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苯酚最佳修饰比例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膨润土改变2种黄棕壤中的蒙脱石含量(分别为6%和43%),利用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含量表征了蒙脱石含量对BS+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性质的影响.同时,采用批处理法研究了蒙脱石含量对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能力的影响,对比了不同温度、p H和离子强度下吸附的差异,并探讨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CTMAB复配修饰增加了BS-12修饰土样的TOC含量并增强了土样对苯酚的吸附能力,且苯酚在复配修饰土中的解吸程度均高于CK、BS-12和CTMAB修饰土;随着黄棕壤中蒙脱石含量的增大,BS-12、CTMAB修饰和BS-12+CTMAB复配修饰土蒙脱石层间距、TOC含量和对苯酚吸附能力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单因素对各修饰土样吸附苯酚的影响程度上,温度、p H逐渐减小,离子强度逐渐增大;蒙脱石含量决定的TOC是影响修饰土样对苯酚吸附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修饰土样对苯酚的吸附依然以分配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57.
黄孢原毛平革菌固态发酵产漆酶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丹  谢更新  曾光明  陈耀宁  陈芙蓉  胡霜  余震 《环境科学》2008,29(12):3568-3573
对黄孢原毛平革菌(BKMF-1767)利用香蕉皮和玉米棒为发酵底物产胞外漆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香蕉皮与玉米棒混合比例为1∶2、诱导剂CuSO4为0.4 mmol/L时,能获得最高漆酶酶活12.68 U/g.利用固态发酵所获得的粗漆酶液,进行了降解五氯酚的试验.在没有氧化还原介体时粗漆酶液能降解PCP,粗酶液中加入5 mmol/L氧化还原介体(ABTS)能获得更高的降解率,反应6 h分别为37.8%和97%.将粗漆酶液用(NH4)2SO4盐析纯化,用提纯后漆酶降解PCP,6 h后降解率为81.8%.  相似文献   
58.
对2008年9月~2009年8月南太湖入湖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太湖入湖口6个点位浮游植物共有8门93种,其中中营养化和富营养化藻种占45%左右。典型的富营养化水体指示藻类微囊藻和隐藻在1#~6#点位均为优势种。基于Shannon-Vea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并结合同期水质类别结果判定:1#~6#为无污染。  相似文献   
59.
利用AFLP对DNA碱基序列分辨率高的特性,研究纯培养条件下染料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 chrysosporium)菌株DNA的损伤效应.在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 chrysosporium)AFLP最佳引物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最佳引物扩增结果中DNA相似性、染料浓度与DNA相似性关系以及构建UPGMA相似性树状图,评价染料对P. chrysosporium DNA损伤效应.结果表明, AFLP法可较好反映染料对DNA损伤效应,在优选的3种引物组合中, E-AAC/M-CAA引物组合AFLP扩增效果最好,共获得35条DNA扩增条带,其中有12条具有特异性,多态性比率34.3%;在进行DNA相似性分析和UPGMA法聚类分析后发现, AFLP技术较好地表达了DNA相似性与染料浓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显示P. chrysosporium对染料损伤效应敏感,染料浓度不宜高于50mg/L,当染料浓度达到300mg/L即可对P. chrysosporium产生较大损伤作用,使之基本丧失原有的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60.
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河网区,水系相互连通.单一河流的整治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整个区域的协同控制.区域成员在统一规划的运作下,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区域间协作,实现所有区域的信息共享,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从而构成公平、共赢的局面,进而保持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