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286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采用固相萃取(SPE)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2个再生水厂的进水和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出水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讨论了这2种不同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厌氧/缺氧/好氧(A2/O)+连续微滤技术(CMF)+加氯消毒处理工艺和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MB...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污水再生利用经验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市污水再生利用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以双膜工艺为核心的天津污水再生利用工艺的运行管理经验.在上述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污水再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推动再生水产业发展提出总体对策,为我国再生水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河段水质时空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河道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载体,而人工湿地是城市再生水河道补水前主要的水质净化方式.为了解再生水补水与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补水段水质的影响,选取北京市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水体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体氮磷污染严重,其中TN污染表现为NO3--N、NO2--N和NH4+-N的混合型污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丰水期(6-9月)和枯水期(2月、3月、5月和12月)两大类;在空间尺度上受再生水补水和湿地净化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补给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无显著季节差异,湿地净化功能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异较大且丰水期湿地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作为城市河道的补充水源,一方面对河道中的F-、Chl-a等起到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水体中的N、P及离子含量增加;丰水期湿地的净化作用使水体中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及ρ(TDS)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绿地再生水灌溉土壤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潘能  侯振安  陈卫平  焦文涛  彭驰  刘文 《环境科学》2012,33(12):4081-4087
再生水灌溉引起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其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备受关注.以再生水利用较典型的北京为研究区,分层采集了不同再生水灌溉历史的城区公园绿地与城郊农田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了一些常规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及5种土壤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探讨长期再生水灌溉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下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均高于其自来水对照灌区,农田上升不明显.与对照相比,公园绿地与农田再生水灌区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分别上升了60.1%和14.2%,公园绿地再生水灌区0~20 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平均增幅为36.7%,而农田为7.4%.调查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公园绿地0~10 cm与10~20 cm土层间差异极显著.因此,北京地区城市绿地使用再生水长期灌溉有助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灌溉利用的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陈卫平  张炜铃  潘能  焦文涛 《环境科学》2012,33(12):4070-4080
污水再生回用因其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已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绿地和农业灌溉作为再生水的主要利用途径之一,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实践.为了解国内外在再生水灌溉利用风险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围绕再生水典型污染物包括盐、氮、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病原菌等,从对土壤质量、植物生长、地下水质量和公众健康等几方面,对再生水灌溉利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盐分及盐离子是再生水灌溉利用的主要风险,灌溉利用导致疾病传播的风险始终存在,而新型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是科学研究热点.借鉴国外经验,分别就城市绿地和农业的灌溉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最后,提出了加强长期定位研究和模型研究,建立再生水水质、灌溉管理与生态风险的有机关联,进行再生水灌溉土壤承载力评价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等5项建议,以促进再生水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16.
王巧环  陈卫平  王效科  任玉芬  张烨 《环境科学》2012,33(12):4127-4132
再生水是城市绿化的良好水源,但其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对地下水及其灌溉水水质的长期监测,探讨了绿化草坪地下水主要理化性质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灌溉用水水质的关系.连续5 a的监测结果表明,再生水氨氮超出用于城市绿化的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总氮偏高,二者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5.4 mg·L-1和2.56~78.0 mg·L-1,平均值分别为12.0 mg·L-1和28.3 mg·L-1.使用自来水灌溉,地下水水质指标正常,波动不大;用再生水灌溉草坪(冬末初春4个月未浇)对地下6 m浅井水质影响明显,对20 m深井水质影响不明显,主要变化表现在硝态氮浓度值升高.浅井地下水硝态氮浓度与灌溉的再生水溶解态氮呈滞后的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用再生水灌溉草坪可能会引起地下浅层水硝态氮污染.因此,需要根据城市绿化用水量大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回用标准,避免再生水回用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王美娥  陈卫平  焦文涛 《环境科学》2012,33(12):4121-4126
人工合成麝香(HHCB/AHTN)是近几年来受关注较多的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类新型污染物之一,再生水灌溉是HHCB/AHTN输入土壤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结合再生水灌溉土壤的实地检测结果,采用HYDRUS-1D模型,模拟了长期灌溉再生水条件下土壤中HHCB和AHTN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趋势.结果表明,尽管土壤中这两种麝香的含量极低,但是再生水灌溉土壤中的含量是自来水灌溉土壤的5倍;再生水灌溉下HHCB/AHTN累积趋势从lgKoc较低为3.44时的指数型增加,到lgKoc较高为4.12和4.86时的线性增加;半衰期的变化对再生水灌溉途径输入土壤的HHCB/AHTN的表层累积影响并不明显;再生水灌溉下土壤中HHCB/AHTN的垂直迁移能力较小,灌溉40 a以后最大迁移距离只有53 cm,且受Koc变化的影响较大;通过灌溉水途径进入土壤的HHCB和AHTN通过生物降解与植物吸收途径消解的比例较低,最高只占输入总量的7.69%,但是随着lgKoc的减小和灌溉时间增加,通过生物降解和根系吸收的消解率增加.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准确评估再生水灌溉途径引起的土壤中人工合成麝香HHCB/AHTN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吕斯丹  陈卫平  王美娥 《环境科学》2012,33(12):4108-4114
为推动再生水安全灌溉,本研究运用ENVIRO-GRO模型模拟了不同土壤性质、植被条件下土壤盐分的分布规律及累积趋势,探讨了土壤性质和植被种类对再生水灌溉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土壤初始含盐量下,经多年重复模拟后最终达到统一的平衡状态;而不同土壤质地下,随着灌溉年份的增加,壤土、黏壤土中的土壤ECe年均值逐渐增加直到平衡,砂壤土中的土壤ECe年均值逐渐减少直到平衡,平衡时土层中的ECe值砂壤土〈壤土〈黏壤土.3种植被下,大叶黄杨、油松的土壤ECe值增加量小于早熟禾;土壤盐分在土层中的空间、时间分布也均有所不同.此外,不同模拟情景下,土壤盐分累积都不会影响植被的生长(黏壤土除外),但均出现轻度盐渍化(砂壤土除外).  相似文献   
19.
模型模拟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吕斯丹  陈卫平  王美娥 《环境科学》2012,33(12):4100-4107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污水再生利用成为了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北京再生水安全灌溉,本研究运用ENVIRO-GRO模型模拟缺水城市北京再生水灌溉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并对土壤盐分累积进行预测,探讨了不同灌溉措施对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和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量、常规、低水量灌溉,平衡时土壤含盐量(ECe)年均值分别增加了29.5%、97.2%、197.8%;灌溉频率对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影响不大,但低频灌溉下土壤中盐分的累积有减少的趋势;灌溉水含盐量(ECw)为0.6、1.2、2.4 dS.m-1灌溉条件下,平衡时ECe的年均值分别增加了23.7%、97.2%、208.5%,自来水灌溉下土壤盐分虽有增加,但土壤未出现盐渍化.总的来说,目前北京常规再生水灌溉,平衡时土壤盐分累积不会影响早熟禾的生长,但土壤会出现轻度盐渍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再生水景观水体的藻类控制,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定不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进行了纯培养和共培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总氮浓度为15 mg/L、总磷浓度为0.1 mg/L时两种藻就能出现明显的生长高峰;当总氮浓度为345 mg/L,氮磷比为3045 mg/L,氮磷比为30150的情况下,小球藻在与铜绿微囊藻的竞争中容易成为优势藻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