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89篇
  免费   2181篇
  国内免费   4440篇
安全科学   5934篇
废物处理   330篇
环保管理   1565篇
综合类   14318篇
基础理论   1830篇
污染及防治   972篇
评价与监测   940篇
社会与环境   809篇
灾害及防治   1012篇
  2024年   402篇
  2023年   1309篇
  2022年   1157篇
  2021年   1300篇
  2020年   976篇
  2019年   1051篇
  2018年   615篇
  2017年   713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1024篇
  2014年   1718篇
  2013年   1124篇
  2012年   1347篇
  2011年   1362篇
  2010年   1073篇
  2009年   1234篇
  2008年   1508篇
  2007年   1635篇
  2006年   1156篇
  2005年   983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535篇
  2002年   567篇
  2001年   482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429篇
  1998年   314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36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PM_(2.5)严重超标下进行户外运动可能会导致肺部疾病的风险,建立户外运动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定量分析PM_(2.5)含量与户外运动的身体机能指标参量的关系,实现数学建模,指导户外运动锻炼。提出基于最大摄氧量定量递归分析的PM_(2.5)严重超标下户外运动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户外运动风险评估约束参量,采用模板参数对照法和定量递归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优化求解,结合模糊决策方法进行PM_(2.5)超标环境下的户外运动的风险评估建模,求得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等参数的最优值,从而指导户外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62.
居民在雾霾天气进行户外长距离运动会使心肺功能受到影响,对户外长距离运动中雾霾影响的指标进行分析,从人数、心情和健康三个角度研究,研究方法为调查对比法,通过分析在雾霾天气下和正常天气下运动员的不同表现,验证雾霾对户外长距离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雾霾天气会打消居民进行户外长距离运动的积极性,减少运动人数,同时使人们感到抑郁烦闷,心情低落。长时间在雾霾天气下运动心肺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3.
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价态有关,六价铬更易为人体吸收而且在体内蓄积,不同化合物的毒性也不相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要求也在提高,建立灵敏度更高的分析方法,满足高质量水质检测需要也显得更为迫切,科技攻关,技术保障,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原子吸收法,催化极谱法等,国标法采用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4ppb。离子色谱UV-VIS检测法采用的方法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1 ppb,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64.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空气污染为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一项重要因素,能够导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生,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对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空气污染类疾病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半参数广义相加的泊松回归模型,在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气象因素等一些复杂条件的基础上,对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某市空气中SO2、PM10和NO2等一些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浓度值与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以及支气管炎与哮喘)住院人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气颗粒物PM10对患病率的影响相对于气态污染物SO2、NO2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5.
输变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对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做好风险识别,输变电项目环境风险中包括物质风险和设施风险,风险种类有泄漏、火灾和爆炸三类,笔者主要针对交流输变电工程环境风险进行分析,而后提出了相对应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66.
互联网发展是否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以往研究针对互联网发展和城市创新之间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鲜有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剖析。众所周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既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也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关键。因此,文章从专利视角入手,在系统梳理互联网发展与城市绿色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相比较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经过内生性讨论和更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来进行再次回归分析,结果依旧稳健;②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加强外部监督水平这三个途径来推动地区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下,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和大型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而对东部地区和规模较小城市的促进作用一般。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渗透,以各产业融合促进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互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既要重视创新资源的投入,又要提高创新产出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挖掘地区绿色创新潜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以实现地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7.
在“一路象北”事件中,尽管中国政府和民众对野生亚洲象采取的各种积极保护措施值得世界称赞,但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应是当务之急,而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意义重大。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立法,能够表达其对野生动物保护及与此相关的公共安全事务的愿望、意见和利益诉求;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可降低行政部门监控违规行为及其影响的成本,并减轻起诉违规者的部分负担;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引入公益诉讼制度,不仅契合公共利益保护的目标,还能通过确保公众有序开展和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弥补现有野生动物保护机制的不足。目前,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在风险防范和生物安全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却未对“公众参与”原则与制度的构建给予足够重视。公众参与制度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环节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因此,法律应保障公众享有一定的野生动物保护参与权。在立法阶段,应明确法案起草、论证、审议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障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渠道多元及进行立法前评估,以增强立法权威性;在执法阶段,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举报权并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在司法阶段,明确规定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对社会组织提起的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提供法律依据和相关支持。  相似文献   
168.
绿色双元创新是企业获取绿色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基于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要素对企业绿色双元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驱动企业绿色双元创新需要技术、组织和环境多重因素的联动匹配。突破式绿色创新存在三条组态路径,分别是政府环境规制下技术因素与组织因素驱动型、市场绿色压力下技术因素与组织因素驱动型以及依托绿色技术能力的组织因素与环境因素驱动型,绿色技术能力、高管环保意识和高管绿色创新支持是突破式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渐进式绿色创新存在四条组态路径,分别是政府环境规制下绿色技术能力与组织因素驱动型、市场绿色压力下高管绿色创新支持与技术因素驱动型、依托绿色技术能力的高管环保意识与环境因素驱动型以及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绿色技术管理与组织因素驱动型。突破式绿色创新与渐进式绿色创新路径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联系,但突破式绿色创新在技术、组织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更高且更丰富。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绿色双元创新实现路径,针对突破式绿色创新,应该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能力、高管环保意识与高管绿色创新支持,关注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突破式绿色创新的支撑情况。针对渐进式绿色创新,应重点关注绿色技术能力与高管绿色创新支持两个核心条件,有助于加快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研究结果从多维交互视角系统归纳了企业绿色双元创新的差异化驱动路径,为促进企业绿色双元创新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9.
不论是从健康还是从防治污染的观点出发,测定亚硝酸盐都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公共卫生协会规定水中的亚硝酸盐可容许限为.06ppm.本研究中选择对氨基苯乙酮作为重氮化剂,N-萘乙二胺作为偶合剂而形成测定水溶液中亚硝酸盐分析法的基础.新法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无毒的、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即对氨基苯乙酮和N-萘乙二胺(与对硝基苯胺  相似文献   
170.
介绍用C程序设计,处理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