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260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61.
不完全覆盖问题对冗余系统可靠性有极大影响,因此在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冗余系统不完全覆盖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共因失效和差异冗余因素对于系统诊断覆盖率的影响。使用一个基于自检查对结构实现冗余管理功能的双通道冗余系统阐明了所提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建筑废料、天然沸石和自制陶粒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覆盖厚度为2 cm、温度为18~22℃的条件下,自制陶粒的抑制效果最好,天然沸石次之,建筑废料最差。天然沸石覆盖底泥后,在18~25℃范围内,温度越高,覆盖法抑制磷释放的效果越差。在第57 d,温度为25℃时,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1.598 mg/L,而在室内水温(18~22℃)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984 mg/L。覆盖层厚度越大,沸石粒径越小,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效果越好。在温度为室温、粒径为3~5 mm的条件下,在第57 d,覆盖厚度为3 cm时,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565 mg/L,而覆盖厚度为1 cm时,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984 mg/L;粒径由3~5 mm减小到20~40目(0.42~0.83 mm),第32 d的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由2.80 mg/L降低到2.06 mg/L,第57 d的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由3.59 mg/L降低到2.64 mg/L。  相似文献   
63.
正我叫强对流天气,也许你经常在天气预报中听到,但对我仍然有点陌生。奇妙的成因我的名字就是我诞生的原因——强对流,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夏日午后,太阳炙烤大地,近地面的大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上升的湿热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滴。当水滴下降时,又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携  相似文献   
64.
工程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污染物迁移,切断暴露途径,降低污染物的暴露风险,保护受体安全。工程控制技术在国外污染场地的应用比例逐渐提高,而国内的污染场地修复处在初期阶段,存在过度修复等问题,根据超级基金制度发展的经验,中国污染场地问题亟待发展经济合理的工程控制措施。以某化工厂搬迁场地风险控制为例,从实施的可行性、成本、时间、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工程控制技术应用研究,以期为工程控制技术在国内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洪水特征模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域水系构造和地理特征决定了其洪水多发性,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导致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发生较大改变,而大量水库、堤防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洪水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水系特征与洪水灾害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变化条件下的暴雨洪水模拟研究,以长江下游太湖东苕溪流域的南苕溪为研究区,进行了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动态模拟验证和特征分析,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减灾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保护性耕作土壤线虫成熟度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线虫的生活史和功能多样性能够反映土壤健康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耕作措施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线虫的生活史和功能多样性,然而关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线虫成熟度及区系分析的研究,国内外尚鲜见报道。为了深入揭示土壤线虫对保护性耕作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生物指示作用,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及区系分析。研究发现,与犁耕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自由生活线虫成熟指数MI、总成熟指数MMI、c-p值为2~5的自由生活线虫成熟指数MI2–5和总成熟指数MMI2–5,降低幅度分别为11%、9%、9%和10%,然而对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以及PPI/MI比值的影响不明显。线虫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线虫的富集指数EI和结构指数SI,比犁耕土壤分别显著降低56%和24%。保护性耕作造成的土壤pH降低和可能带来的土壤农药污染,可能是导致其上述影响的主要原因。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证明,线虫成熟指数MI、MMI、MI2–5和MMI2–5以及结构指数SI与土壤pH关系密切。综上,土壤线虫生活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于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利用1982 - 2006年英国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全球气温降水数据和NOAA/NASA归一化植被指数(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气候、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部分区域降水减少,但整体上向暖湿化发展.在暖湿化背景下,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植被总体以改善为主(>1%·(10a)-1),特别是新疆西北部和青海东南部;但局部有微弱的减少趋势[(0~1)%·(10a)-1],如新疆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最后,以乌鲁木齐为例,分析发现气温增加导致植被生长季延长和降水的增加,使得过去25年乌鲁木齐的植被覆盖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8.
旱地全膜覆盖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种植模式对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覆膜种植模式相比,2种全膜覆盖种植模式可明显提高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水解酶活性基本呈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氧化还原酶活性则基本呈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蔗糖酶活性与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间在α=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硝酸还原酶活性间则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9.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5cm和5~15cm土层的有机碳、氮储量,对15cm以下土层没有影响,从而增加了0~100cm土体总的有机碳、氮储量,证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年均截获率分别为1.37Mg·hm-2和0.84Mg·hm-2。有机碳、氮在犁耕土壤0~30c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的分层,产生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70.
八闽动态     
福建省副省长徐钢带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8月5日,福建省副省长徐钢带领省安监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和福州市相关负责人,在福州督查暗访安全生产工作。徐钢强调,安全生产要从基础做起、从规范做起、从本质做起,要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创建本质安全企业。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全省安全生产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的要求,再部署、再检查,制定详细具体、符合实际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将安全生产工作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要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认真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