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12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世纪期间直到80年代中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气候变化的特征是最低温度升高了大约2℃,最高温度升高较小,降水几乎没有变化趋势,日照时数普遍减少,最剧烈增温出现在40年代,接着是在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变暖比同期发生的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幅度,总体平均达到了1℃,个别地点达到了2℃,这些变化对冰川和冰缘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从上世纪中叶,即“小冰期”末以来,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损失了表面积的30%-40%以及原来体积的一半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估计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总的冰川体积大约为130km^3,但是自从1980年以来,强烈的负向物质平衡使这些留下来的冰体积又额外损失了大约10%-20%,如今阿尔卑斯山脉冰缘永久冻土的面积与冰川的面积不相上下,冻土面积必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其长期进化却鲜为人知,利用具有20-km水平网格的区域气候模型(RCM)模拟CO2加倍情形下的高分辨率气候,得出了结果是冬季气温通常较高,冬季降水量变大变强,但是夏季却更为干旱,在这些情形下,阿尔卑斯山脉可能在数十年时间内失去大部分冰川覆被,寒冷的高海拔主冰雪地区的变暖将变得明显,并且阿尔卑斯山脉永久冻土的下降将会上升几百米,在水循环,物质坡移过程,沉积通量以及植被生长环境中将产生显著的不衡,对那些直接涉及这些变化的过程,主要的挑战将是适应调整和加速的环境演化,对某些过程,特别是径流形成和坡地稳定过程扣改进的认识将逐渐代替经验知识,鉴定未来计划的不确定性,最优先考虑的应当是适宜的计划。  相似文献   
42.
新疆叶尔羌河突发性洪水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尔羌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区,是新疆第三大河。近30年,每2—3年发生一次突发性洪水,给下游人民造成很大灾难。 本文阐述了该洪水的特性,时空分布、演进情势及峰量变化,加之分析气象资料、地质地貌条件,首次提出突发性洪水成因于冰川阻塞湖泄洪,其策源地位于克勒青河上游的克亚吉尔特索湖和特拉木坎力湖。随着冰川的衰退,阻塞湖将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3.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44.
冰川高程变化是冰川形态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能为推算冰川体积变化及物质平衡提供基本参数。利用Sentinel-1A雷达数据,与SRTM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得到2000—2018年哈尔里克山冰川高程变化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裸地区域的高程变化量作为系统误差修正值,对冰川高程变化结果进行第一次优化。由于差分干涉结果受地形影响较大,为降低地形因素对高程变化的影响,分析地形因子与高程变化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去除标准差过大的冰川区域,提高冰川高程变化可靠性,对冰川高程变化结果进行第二次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过去18年来,哈尔里克山冰川高程平均下降(8.74±0.14) m;分析冰川高程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发现西北部冰川高程减少程度较东南部小;分析冰川高程变化与海拔的关系,发现总体上冰川高程下降程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45.
路途艰险麻烦多 加拉是个只有7户人家的小村,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一级阶地上,由此再向东,便进入了真实意义的雅鲁藏布大拐弯峡谷地区。加拉村东侧,一条巨大的冰川泥石流冲入江中,将雅鲁藏布江湍急的水流阻住,形成了由此向西数十公里长的河谷堰塞湖泊。  相似文献   
46.
汪永晨 《环境》2005,(11):76-77
她注定是一名行者,她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了视野中的中国生态环境,她倾听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她体味着那些被生态所累的无奈:风沙喧嚣,鸟啼虫鸣,江河呜咽,地球变迁……她叫汪永晨——她用专业化的目光、审视着自然与生态最细微的变化。她在记录中行走,她在行走中记录。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部生动的环境史。  相似文献   
47.
江镕 《环境》2009,(5):6-11
“绑架?我过得好好的,怎么能说我被绑架了呢!”看到这个标题,好些人可能会认为危言耸听。 然而,气候变化绝非危言耸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持续、干旱频繁……气候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传输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输送过程,于2011年8月15日~9月9日对青藏高原内陆念青唐古拉山脉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径流进行了采样,检测了不同环境介质中汞浓度,并分析了不同介质中汞的控制因素及输送过程.结果表明,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曲嘎切径流中总汞浓度分别为(3.79±5.12)、(1.06±0.77)和(1.02±0.24)ng·L-1,处于全球背景水平.不同环境介质中均以颗粒态汞为主,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和径流量的控制.随着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受其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增加.不同环境介质间,从冰川末端融水到曲嘎切下游河水,总汞浓度峰值时间分别是14:00、16:00和20:00以后,体现了汞在"冰川-径流"环境系统中随冰川消融、径流量变化的释放和传输过程.冰川补给河流汞的传输受多种因素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消融和径流增加带来的侵蚀将在汞释放及其向下游传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冰川作为占据地球陆地总面积10%的生态环境,因其长期的低温、强辐射和寡营养,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具有极大的挑战,是极端环境的一个重要代表。本文以大陆型冰川区为主,分析雪样中细菌的多样性,总结了冰川微生物的种类特征、来源,及其易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0.
银杏树     
正银杏(Ginkgo biloba)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绿化树种,在植物学上属银杏目银杏科,在民间又称白果树、公孙树、蒲扇。它是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在地质史上的第四纪冰川以后,中欧及北美等地银杏全部灭绝,只在中国还生存着一种,以后逐渐引种至世界各地,因而银杏成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之一(另外两个为中国发现的水杉和美国仅存的红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