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容易产生大量粉尘,粉尘污染不仅破坏工作环境、影响工人身体健康,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全厂文明生产。针对输煤系统的粉尘问题,分析了输煤系统卸煤设施、转运站和碎煤机室内扬尘的原因,介绍了火电厂常规的抑尘和除尘方法,提出了对现有抑制和除尘方案的改进措施。结合工程实例,对优化措施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正>目前,尽管密闭电石炉是所有炉型中技术水平较高的,但其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例如,如果通水设备漏水,将可能引发爆炸;如果炉面现场通风不良,将导致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聚集,从而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等等。本文以内蒙古某企业的电石生产成熟炉型——密闭电石炉为例,通过辨识密闭电石炉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防范措施,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3.
论文基于田间坡地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料浆石覆盖及嵌入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对比了其入渗速率及拟合参数的变化趋势。其结果表明,随料浆石覆盖度及料浆石嵌入含量的增加,入渗补给系数逐渐减小,且后者对其影响显著;料浆石嵌入小区的平均入渗速率及稳定入渗速率随料浆石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减小。Kostiakov入渗经验公式和Philip方程均可以对降雨入渗过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4.
对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态污染物(这是我国大气污气态染物主要的来源),本标准采用总量控制A值法在宏观上控制一个地区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限值,且将二者结合起来从严控制全部源强以利于环保制度的贯彻。 1 总量控制模式的选择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从目前看,是最新的制定排放标准的方法,它是总结现有各种制定排放标准的思想原则而逐渐形成的。1975年日本环境厅颁布了总量控制方法,并开始实施,日本一些城市执行  相似文献   
105.
有机凹凸棒粘土吸附水中苯酚的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凹凸棒粘土经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改性后,对水中酚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苯酚浓度为100mg/L时,加入量为4%,pH为8.0时,去除率达到88.5%,且有机凹土经再生后可反复使用。吸附平衡浓度与吸附量关系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06.
以凹凸棒土为原料,与PVDF、DMF和水混合后制成凹凸棒土/有机复合膜,分别采用酸化、碱处理、高温活化等不同方法进行改性,采用XRD、SEM表征了凹凸棒土粉末的形貌及内部结构,比较了不同改性方法下复合膜的结构差异,考察了复合膜对染料溶液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凹凸棒土的引入有效提高了有机膜对染料的吸附性能,有利于使用后的液相分离;各种预处理方式均可有效提高复合膜对染料的吸附性能,酸处理和高温焙烧方式对吸附性能的提高更为显著,其最高吸附率分别为94.68%和94.5%;当复合膜使用量为0.1 g、含罗丹明废液浓度为10mg/L时,吸附率达到94.07%。  相似文献   
107.
采用腐殖酸(HA)修饰凹凸棒(ATP)制备得到腐殖酸/凹凸棒(HA/ATP),用于去除废水中的U(VI)。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 H、投加量、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图(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ITR)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在120 min内可以达到平衡;吸附剂投加量越大,溶液p H=6左右时越有利于U(VI)的去除;HA/ATP能多次重复使用,且经过5次吸附解吸后对U(VI)的去除率仍能达到96%。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和Frendlich等温方程。较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SEM-EDS、FITR分析结果表明,U(VI)被成功地吸附到了HA/ATP的表面,吸附机理为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利用类似旋压成形的方法来解决缩口系数趋近于零的空心薄壁管料的缩口。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连接板零件工艺分析,设计一副四工位级进模,用此模具代替原落料冲孔、翻边和弯曲所需要的三副模具,降低了模具成本、节省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目前大多轴承厂家的套圈的冷挤压过程中,凸模头部损坏非常突出的情况,对各工艺作出具体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