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河南油田精蜡厂聚丙烯装置和气体分馏装置均于1997年初建成投产,气体压缩机是装置内进行丙烯回收的关键设备,但由于压缩机出口管路设计不合理,在冬季经常出现管内积水冻结现象,使压缩机不能正常运转,甚至造成设备事故,严重影响装置的安全生产.为此,2000年11月份对压缩机出口管路进行了改造,使该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62.
根据球粒陨石全岩组成、球位和碳质球粒陨石难熔包体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揭示的陨石母体早期化学分怕的证据,论述了太阳星云条件下球粒陨石母体经历的化学分馏过程,难熔元素、亲铁元素和挥发性元素各自的化学分馆特征,这些特征保存了母体早期形成过程——凝聚阶段的信息,说明凝聚作用是太阳系原始行星母体经历的主要化学分馏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3.
概述了钙同位素分馏机理、分析测定以及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界中钙同位素组成及其分馏过程与生成环境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地质成因及地质作用过程。近年来,随着钙同位素的测量技术的创新和改进,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它在研究环境生态系统中钙同位素变化规律、海洋钙循环、示踪古海洋和古气候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样品中的44Ca /40Ca比值变化较小,δ44 Ca的变化在-2.88‰~+ 0.92 ‰之间。  相似文献   
64.
稳定同位素在污染物溯源与示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组成确定,且具有分析结果精确可靠、在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过程中不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故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仲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与示踪研究中。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馏对于来源分析的影响以及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污染物溯源与示踪中识别大气多环芳烃来源、推测环境中硫和铅的来源、考察甲基叔丁基醚来源与降解过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5.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酸度对稀土元素在小麦体内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分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体内稀土含量与pH之间呈二次方程的关系,在实验pH范围内,随pH值升高小麦体内稀土含量逐渐降低,每种稀土含量随pH变化程度表现为:Ce>La>Nd>Sm>Gd>Yb>Tb>Eu,表明Ce对pH值更为敏感,Eu最小.土壤中3种稀土形态的含量顺序为B2(NH2OHHCl提取态)>B3(H2O2-NH4Ac提取态)>B1(HAc提取态),随着酸度的降低,B1有向B2、B3转化的趋势.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形态的稀土对小麦吸收的贡献程度因单个稀土元素的不同而不同,但B1态是主要的生物可利用态.小麦体内轻重稀土之间分馏系数与pH值呈负线性相关,土壤酸度越大,分馏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66.
镉是一种重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已有学者对土壤、大气、植物等介质中镉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综述,而对海洋镉循环的系统梳理较少.本文综述了海洋中镉的来源、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镉同位素在海洋中的示踪应用,并对海洋镉循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应在镉全球海洋大尺度循环、迁移转化及微观动力学机制方面开展更深入研究.海洋镉及其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可为深入理解镉的环境行为与风险和发展有效的镉污染风险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7.
结合抚仙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样品,对野生植食性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1个组织和野生肉食性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17个组织样品碳、氮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鱼类不同组织的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显著,草鱼不同组织...  相似文献   
68.
O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disinfectant and oxidant in potable water treatment practice and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as a pre-oxidant before coagul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that are operative in pre-ozonized coagulation. Effects ofpre-ozonation on organic matter removal during coagulation with IPF-PAC1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PDA (photometric disperse analysis),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fractionation. The dynamic formation of flocs during coagulation process was detected. Changes of aquatic organic matter (AOM) structure resul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pre-ozona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dosage of O3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OM are two of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O3 on coagulation. No significant coagulation-aid effect of O3 was observed for all experiments using either A1C13 or PAC1. On the contra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re-ozonation,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A1C13 was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d, reflected by the retardation of floc formation, and the removal decreases of turbidity, DOC, and UV254. However, if PACl was used instead of AlCl3,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re-ozonation were mitigated obviously, particularly when the O3 dosage was less than 0.69 (mg O3/mg TO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movals of UV254, and DOC indicated that pre-ozonation greatly chang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OM, but its capability of mineralization was not remarkable. Only 5% or so DOC was removed by pre-ozonation at 0.6--0.8 mg/L alone. Fraction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products of pre-ozonation exhibited lower molecular weight and more hydrophilicity, which impaired the removal of DOC in the following coagul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